注册

三成基金沦为迷你基金 清盘合并或批量出现


来源:杭州网

491.74万元,这是成立仅半年多的方正富邦红利股票型基金截止到6月30日时的资产规模,也是公募基金史上资产规模最小的一只基金。此前,为了不至于被清盘,方正富邦基金公司已经想尽了办法,但仍无法阻止该基

原标题:三成基金沦为迷你基金清盘合并或批量出现

491.74万元,这是成立仅半年多的方正富邦红利股票型基金截止到6月30日时的资产规模,也是公募基金史上资产规模最小的一只基金。此前,为了不至于被清盘,方正富邦基金公司已经想尽了办法,但仍无法阻止该基金在5000万元清盘线以下越陷越深。

不止方正富邦红利一只基金面临清盘可能,Wind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已成立的1780只基金(A/B/C分开计算)中,有高达521只基金资产规模低于2亿元,占比近三成;在这批“迷你基金”中,有123只基金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根据相关法规,5000万元是决定基金是否清盘的“生死线”。

出于面子上的顾虑,公募基金至今尚无清盘先例,但基金公司勉力维持这些“迷你基金”的代价实在太高,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一种煎熬,清盘或合并是必然之选。基金分析人士认为,从海外成熟市场的环境来看,基金清盘合并是生态健康的表现,投资者不必过于恐慌,但目前最好还是对这类产品敬而远之。

QDII是重灾区

在所有的基金类型中,QDII基金是“迷你基金”占比最高的“重灾区”。

Wind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在已成立的84只QDII基金中,有58只QDII基金净值规模低于2亿元沦为“迷你基金”,占比达到69%。其中,有18只QDII基金已失陷5000万元的清盘“生死线”,占比超过两成。值得关注的是,58只QDII“迷你基金”分散于30家基金公司中,而其中旗下有两只及以上QDII“迷你基金”的基金公司就达到17家,最高的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竟有6只QDII“迷你基金”。

A股市场偏股基金同样不妙,包含指数型基金、标准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在内,截至6月30日,偏股“迷你基金”数量高达215只,占此类基金的比重达到三成。

同样陷入尴尬境地的,还有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截至6月30日,包含偏债型混合基金在内的债券型“迷你基金”数量达到152只,包含理财基金在内的货币型“迷你基金”数量则达到96只,二者合计占基金业固定收益产品总数量的一半。

另据海通证券统计,截至二季度末,多达123只产品规模处于5000万元清盘线之下,其中有15只基金连续两季度规模小于5000万元。

“迷你基金”的问题在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中尤为严重,方正富邦、安信、长安、富安达、纽银梅隆西部等公司绝大多数产品规模都不到1亿元。其中,资产规模最小的是方正富邦红利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方正富邦红利基金成立于2012年11月20日,首募规模2.31亿份,随后该基金规模持续缩水,去年末资产净值为6044.17万元,今年一季末为3613.7万元,二季度遭净赎回3522万元,目前规模仅491.74万元,变为当前规模最小的公募基金。

昂贵的“遮羞布”

根据监管要求,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说明原因并报送解决方案;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就基金是否继续存续进行表决。

但国内公募基金历史上还从没出现过基金产品清盘,主要原因是“面子”上过不去,谁也不愿意成为首只被清盘的基金。要使基金避免被清盘,通常的做法是开展持续营销,或请来“帮忙资金救场”,但这两种选择的成本都很高,加之基金运营本身的费用就很高,基金公司继续维系“迷你基金”,实际上是一种煎熬。

比如,215只偏股“迷你基金”占全体偏股型基金总数量的30%,但其基金资产净值总额仅为206.7亿元,占同期全部偏股型基金资产净值总额比例仅有1.5%。进一步量化计算,即便偏股“迷你基金”能够全额收取1.5%的管理费率,206.7亿元的“迷你基金”每年仅能为基金公司提供3.1亿元管理费用。这点收入,需要支付两百多位基金经理的工资、两百多只基金的尾随佣金以及持续营销费用,以及在面临清盘危机时必须支付的“帮忙资金”费用这显然会令“迷你基金”入不敷出甚至巨额亏损。

有基金公司营销负责人称,大多数“迷你基金”业绩糟糕,公众形象也不好,如果不是考虑到清盘造成的市场影响可能更大,基金公司早就想甩掉这些包袱了。

比如,在上半年整体赚钱的背景下,方正富邦红利基金二季度净值下跌了5.38%,但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即使旗下三只基金总规模加起来也就1亿元左右,方正富邦也不想成为“清盘”第一例,管理层称会做出相应措施来保障投资者利益。

同类基金酝酿合并

数米基金分析师郭寅称,“迷你基金”大量出现,一方面是基金审核制度改革后,发行数量大增,首募难上规模,加之市场环境并不好;其次,基金创新产品大量涌现,但创新未必适合市场实际需求,导致规模缩水不可逆转。此外,发生在今年6月底的“钱荒”,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现实情况是,基金业“大跃进”,产品数量急剧膨胀,但人才建设远远没有跟上,“菜鸟”基金经理赶鸭子上架,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业绩分化极大。这对已经边缘化的基金行业来说,不啻于一种二次伤害。

从管理层的意图来看,未来将鼓励基金公司建立基金退出机制,鼓励基金产品按合同清盘或合并。

有业内人士称,最应该快速清盘的是2012年大量发行的短期理财基金。一些公司首发规模超过百亿的基金,目前仅剩下一亿左右的规模,这些基金实际上与货币市场基金高度雷同,且流动性不如货币市场基金,早已沦为“鸡肋”,不妨合并同类项。

在选择清盘方式中,相比于直接解散,基金公司更青睐于将旗下同类型的“迷你基金”进行合并。在基金公司眼里,这种方式对基金公司、对持有人以及对整个基金业的负面冲击,都要小于直接解散。

不过,这种合并需要“迷你基金”属于同一种产品类型,才能降低冲击成本,也更容易得到持有人的认可。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基金公司旗下确实存在多只“迷你基金”属于同一类型的情况,这或许会为基金公司合并“迷你基金”创造条件。

避开“迷你基金”

“迷你基金”清盘或合并是迟早的事情,一旦清盘,持有人会否血本无归?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代宏坤表示,在基金合并和清盘过程中,应该强化投资者教育。目前许多投资者对基金清盘的认识存在偏差,普遍存在一种恐惧的情绪,认为基金清盘后自己可能损失掉全部的投资。实际上,即使清盘,也是按最后一天的净值把基金资产退还给份额持有人,相当于强制赎回的概念,投资者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不必对基金清盘过于恐慌。

据了解,在美国,每年有5%的基金被清盘或合并,这成为不少“僵尸基金”的常规退出方式,当然,美国证券投资基金有一套完整的机制,以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代宏坤认为,治理结构的改善是确保基金清盘过程中各方利益均衡的关键。在清盘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维护中小持有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基金清盘要以持有人利益的维护为第一要义。确保清盘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这需要有一系列程序、规则来保证。

不过,多位基金分析师也认为,虽然基金清盘不会对持有人的利益产生影响,但在现实情况下,“迷你基金”的业绩不理想已是不争的事实,资产规模太小的基金,享受不到机构投资者应有的议价优势,收益率很难有起色,投资者最好对它们敬而远之。

相关新闻:

标签:基金 清盘 合并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