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寺庙成了谁的“摇钱树”


来源:华夏时报

最近一位仁兄找郑重帮他策划一个项目,一个公墓项目,一个与寺庙联在一起的公墓项目。公墓项目当然是很赚钱的,即使在房地产市场最火的年份,卖得再好的房地产项目的利润也不会超过哪怕很一般的公墓项目。何况这还是一个前院寺庙后院公墓的“好项目”。

郑重微言

最近一位仁兄找郑重帮他策划一个项目,一个公墓项目,一个与寺庙联在一起的公墓项目。

公墓项目当然是很赚钱的,即使在房地产市场最火的年份,卖得再好的房地产项目的利润也不会超过哪怕很一般的公墓项目。何况这还是一个前院寺庙后院公墓的“好项目”。

让郑重推掉的原因,一是对这种项目实在是不敢接手,逝者为大,郑重实在不敢去赚这笔亡人的钱;二是寺庙纯粹是为公墓项目凭空“造出来”的寺庙(当然,没有政府的支持与批准,寺庙是批不下来的),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把这个项目上报为“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如鲠在喉。其实,应该有很多年了,郑重一直对寺庙收门票持有不同意见。恰好这几天传来少林寺走出国门,一举拿下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肖尔黑文市一块面积数千公顷的土地,并计划在这块地皮之上筹建少林寺澳大利亚分寺以及配套的四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等设施。当然,少林寺这个项目是要投入巨额资金的。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少林寺有钱,真的很有钱。

不过郑重感觉到,这是把我们中国的脸彻底丢到国外去了。

郑重对佛教了解的不是太多,但知道一点,从古至今,寺院是人们心目中最干净的地方,这里既没有世俗的丑陋,也没有凡世的吵闹,只有以慈悲为怀的大仁和大智。这应该也是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寺庙还承担着社会的一部分慈善工作,遇到灾荒之年,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往往是灾民们逃荒之地。

不知从何时起(当然大家心里都明白),现代版的“从前有座山”故事变成了这个模样: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那些人不是在诵经,也没有在讲故事,而是在收门票……寺庙已经不再是我们心目中的寺庙,从大雄宝殿到沙弥僧侣,宗教再也不是那么的神秘,宗教似乎已经演变成商品。有人戏称说进了寺庙好像“步步是钱”,寺庙成了摇钱树和游乐场。

更可笑的是,有一年,登封少林寺把景区管委会告上了法庭,索要被拖欠的门票分成,少林寺的几名僧人,甚至是拉着横幅质问,门票的70%去哪了?管委会的一名官员回应说:少林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都是出家人,能花多少钱呢?而这个观点,又遭到少林寺一方的驳斥,他们表示,景区强行把少林寺圈入,“断了少林寺走了1500年的路”,导致信众无法自由入寺,香火布施因而受到影响,所以只能依赖门票分成、来维持生活。

双方你来我往,剑拔弩张,好不热闹。少林寺觉得,庙产和人事,都应该由僧人来掌管,但是在官方看来,少林寺作为文保单位和旅游景点,土地和房产都是国有,政府有权进行规划和开发……

现在的寺庙是什么样子呢?说是一种畸形的繁荣并不为过:寺庙道观香火鼎盛,假僧假道遍地穿行,有人承包寺观谋利,有人拆庙赚钱如戏,有人贪渎贿买罪孽,有人建庙敛财无数,甚至有假僧欺佛娶妻……

少林寺、灵隐寺、五台山、九华山。。。。。等等,太多的寺庙商业化了,哪里还有修身养性的味道?

曾经的佛门之地,何以沦落至此?出家人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理佛修行的地方,为什么非得收钱呢?信仰这种东西,怎么能用物质来衡量呢? 无非是一个“钱”字。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是这么说的:“我们未来的江湖就是世界市场,对此我很有信心。少林寺商业化是一个好的趋势。”少林寺所在地的登封市领导则描绘出一幅这样的图景:“通过实施少林功夫复兴工程,全力建设以武术演艺、功夫动漫等产业为支撑的禅武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好国际汉语推广少林武术基地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真正将登封打造成世界功夫之都。”

据一家媒体的报道,除了释永信名下三家公司外,少林寺还创办有几家公司。

不过,释永信说的很实在,“出家人不是神仙,也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绝,肯定要和世俗社会打交道。和尚也要吃饭,也要用水、用电、坐车”。

郑重人微言轻,还是用星云大师的话来说吧:“现在佛教有些寺庙要收门票,不应该,寺庙是大家的,古代留下的文物,是历史财产,是大家共有的。使用者付费可以,但是用它来赚钱,不应该”。

“寺庙等历史景点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不应该收高费用。”这是中国台商发展协会理事长蒋孝严2010年来大陆出访时说的。

对于那些一边唱着佛教“四大皆空”的佛号,一边积极介入世俗的生意的寺庙“经营者”们,郑重想提醒的是:要做生意,就剥离寺庙的公益属性;如果还稍微有点敬畏感,就别这么明目张胆地商业化。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倪珊珊]

标签:寺庙 摇钱树 少林寺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