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经济服务化将成为中国产业新常态


来源:证券时报网

中国用35年时间从农业大国发展为工业大国,在实现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同时,也面临着工业“大而不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应该积极鼓励发展各类综合性服务平台,支持发展第三方供应链和跨境电商平台,大力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服务端的竞争优势。

原标题:评论:经济服务化将成为中国产业新常态

中国用35年时间从农业大国发展为工业大国,在实现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同时,也面临着工业“大而不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顺应全球经济服务化发展趋势,推动中国经济服务化的新一轮结构转型,是中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的新挑战与新任务。

服务业在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

近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常态”时期。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46.6%,增速持续快于工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特别是东部沿海许多地区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需要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

事实上,近些年来,传统制造业价值链不断扩展和延长,其覆盖范围逐渐从加工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制造和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制造和服务逐渐相互融合,全球生产经营活动日益被纳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全球生产服务体系。服务在企业产值和利润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新趋势。

国际服务业转移广度深度不断扩展

研究表明,目前,服务中间投入占制造企业中间投入成本达到70%左右,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近70%来自于第二产业,特别是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布局,企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的特征更加突出,由此带动了服务业离岸。2012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9750亿美元,增长率为30%~40%。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65~1.8万亿美元。

生产性服务业在美国的大规模扩张是在上世纪的80~90年代。1980年以来,美国经济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增长了59%,是其整体服务业增长幅度的2倍多。2002至2011年,大约一半行业增加了对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的购入,增加最多的是计算机和电子产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展。在新一轮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转移”趋势日渐明显,在跨国公司新一轮产业调整中,资本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的“再工业化”风潮、德国的“工业4.0”和“互联工厂”战略,以及日韩等国制造业转型都不是简单的传统制造业回归,而是生产模式的创新、生产效率的提升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突破,给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3D打印、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技术取得了积极进展。

必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在全球制造链中存在的高度路径依赖和在全球服务链中面临的巨大“瀑布效应”(由于外部压力而导致快速扩张或发展),都使得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缺乏内在的动力。因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局面比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化”的过程更加艰难和复杂。

从服务业发展规律来看,目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70%,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比重则达80%左右;服务出口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为20%,而我国服务出口占对外贸易出口的比重不足9%。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出在2012年即超过世界总量的20%,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6.5%,远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是日本的9倍、德国的6倍、美国的4倍。许多行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我国在参与全球国际分工过程中,低成本劳动优势加大了现阶段低技术生产性服务出口密度,迫使我国在过度追求“量”增的同时,表现出“质”劣的贸易条件恶化格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获利能力不断缩小。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必须通过外部进口先进的生产者服务来满足国内不断上升的高端生产性服务要素需求。目前,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的增加值总量已经占到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从全球生产供应链布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优化的生产布局,将产业链延伸到各个角落。这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只是构成跨国公司整体运营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单一的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从长期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受到发达国家技术锁定、市场锁定、利润锁定的多重压力,非常不利于出口技术结构的提升。

未来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核心就在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制造业“两化(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智能化,为此要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开发,前瞻布局核心智能制造技术,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加工技术如工艺、装备及系统管理技术如信息集成、服务集成。同时,应该积极鼓励发展各类综合性服务平台,支持发展第三方供应链和跨境电商平台,大力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服务端的竞争优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倪珊珊]

标签:生产性服务业 智能制造技术 经济服务化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