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钱荒”的警示效应


来源:中国金融

原标题:“钱荒”的警示效应 人们把前段时间市场上的短期流动性紧张形象地称为“钱荒”。 “钱荒”看上去有点儿刺眼,但它确实发生了,并让市场惊出一身冷汗,也使人们对市场纪律约束更为关注。它明确告诉市场

原标题:“钱荒”的警示效应

人们把前段时间市场上的短期流动性紧张形象地称为“钱荒”。

“钱荒”看上去有点儿刺眼,但它确实发生了,并让市场惊出一身冷汗,也使人们对市场纪律约束更为关注。它明确告诉市场,无论商业银行、企业、政府部门还是中央银行,都必须管好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事实上,市场流动性总体并不紧张,有人把“钱荒”称为管理当局对市场的一次压力测试。的确,当前中央银行拥有丰富的政策手段,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也是健康的,我国货币信贷、社会融资总量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余额高出正常支付清算需求量,存款准备金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钱荒”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偶发事件。

但是,透过“钱荒”,我们还是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钱荒”折射出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有人认为,“钱荒”是货币自我循环的结果,是过多的钱流向了虚拟经济。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实际上,贷款和其他方式融资大多流向了实体经济。“钱荒”的根子仍在经济。在新一轮政府换届周期和经济周期,我国面临经济转型和区域扩张并存局面,极易产生投资冲动和资金紧张。一方面,转型需要加大制度和技术创新,把速度适当降下来,推动经济升级;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翻番目标的驱使,使得各地仍看重高增长,希望争取更多的市场和资源。这样的矛盾加剧了结构调整的难度。在当前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够景气的背景下,新增投资产生了对信贷资金的刚性需求,进而导致资金总体效率和边际效率降低。特别是在现有体制下,博弈和倒逼无处不在,常常使管理当局陷于两难境地:迎合会产生体制性膨胀、硬化约束容易产生震荡。从这种意义上,“钱荒”不单纯是流动性问题,而是经济转型中的结构问题。

“钱荒”反映了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和业务结构的缺陷。毫无疑问,我国商业银行是有钱的,有充足的资本,有丰厚的利润。但在市场经济下,越是有钱越容易缺钱,有钱与缺钱可以在短期内转化。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大风险管理、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力度,始终在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把握平衡,不要盲目博弈把资金缺口留给市场、留给中央银行。在深化银行改革时,应高度重视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的合理性、健康性,充分体现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要求,丰富流动性管理工具,注重差异化发展,减少同质性。

“钱荒”说明去杠杆过程的复杂性。去杠杆率,就是要降低地方政府和企业过高的负债率,改善供给管理和加快结构调整,并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要看到,靠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不能实现转型升级,也是难以持续的。我们应从“钱荒”中汲取教训:无论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应致力于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对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风险进行有效配置,储备充足的覆盖和吸收风险的手段,减少不确定性。

中央银行在这次“钱荒”中备受瞩目,相信市场读懂了中央银行的意图,即金融市场主体应减少非理性博弈。不过,这一事件也提醒管理当局应建立更加透明的预期管理和风险管理。特别是改善流动性管理,合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节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防范金融机构同业和表外业务风险,提高金融产品创新和影子银行活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引导金融机构做足做活存量文章,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同时,持续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利率、汇率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魏革军)

相关新闻:

标签:警示效应 钱荒 经济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