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化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5年06月05日 13: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化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扎实提升公民道德素质、诚信意识,建设“德善之城”“诚信苏州”,进一步加强“全国文明城市群”建设,巩固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和特殊需求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机制,增强居民对文化服务的可选择性、可参与性,吸引更多居民走进文化场所。
原标题:苏州文化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陈 嵘 方世南
文化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苏州作为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注重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文化苏州”战略,以发达国家的文化现代化理论为参照,制定文化现代化的测评指标体系,并以此助推人文素养现代化、文化管理现代化、文化设施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文化产业现代化、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化、文化消费现代化、文化交流国际化、文化人才高端化等文化现代化任务,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人文氛围浓烈、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品牌凸显、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文化人才辈出的现代化国际文化名城。
一、文化现代化:一个世界性的时代课题
文化现代化是对传统的以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为价值取向的经济现代化的超越,是指在扬弃传统文化和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基础上促进先进文化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是标志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历史进程。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英格尔斯就提出人的现代化理论,将现代化的核心归结为文化现代化。英格尔斯认为,现代化的实质是培育和塑造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人。英格尔斯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国民的心理观念和精神文化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就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思想障碍,如果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文化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遭到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不可避免。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和合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为废纸一张,而根本无法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总结分析了世界文化价值观,写成《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变迁》一书,他又和威尔吉尔在2005年出版《现代化、文化变迁和民主》一书,认为文化现代化对现代化进程起重要推动作用。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等人认为,没有与文化现代化相结合和相互作用的社会现代化,是无法持续发展的。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中,高度肯定了文化现代化的引领作用。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认为,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只有培育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促进先进文化对于影响人类进步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中将文化现代化视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他认为,所谓后工业社会,就是对只是关注物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工业社会的超越,这种超越的突出表现就是从只是注重物质生产向注重精神文化发展的深刻转型。
我国对于文化现代化以及价值的研究也有比较长的历史。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比较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主要开创者,他在1993年出版的《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性、艰巨性。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将文化现代化归结为“文化学”的建设。他认为:“文化现代化有其特定的价值指向和精神追求,这是包蕴并体现着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公平正义精神、效率意识、契约精神、公民意识、法制精神,等等。”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认为,中国现代化有6个方面,包括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包括科技、文化内容和文化产业现代化等,主要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公民素质、公民行为和公民观念现代化等。这些关于文化现代化的论述,对于推进苏州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苏州文化现代化探索与实践的价值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要求,必须强化文化引领,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推动文化现代化。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现代化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是引领苏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就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苏州持续保持“全国文化模范市”荣誉,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称号,苏州所属县级市全部进入 “全国文化先进市”行列,文化建设多项指标位居全省领先、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现代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先进文化因素,已具备了文化现代化率先探索与实践的历史条件。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梦想实现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现代化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坚持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同频共振,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使现代化建设具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提高幸福指数,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境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化现代化是由苏州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愿景决定的。对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照先进城市文化快速发展的势头,苏州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经济地位还不相称。特别是随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全面实施,面对日趋激烈的新一轮区域竞争,苏州文化发展要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必须在目标定位上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更加充分发挥苏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更加充分利用好苏州开放型城市有利条件,以现代化的理念和目标要求,推动文化在更高水平上的全面繁荣,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通过大力推进文化现代化战略,吹响苏州在现代化征程中向文化高地进军的号角,夯实文化软实力,谱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新篇章,使苏州成为经济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文明城市,不断增创区域发展新动力和竞争新优势,促进城市发展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苏州文化现代化探索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苏州文化现代化战略主要根据2020年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州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任务,围绕人文素养现代化、文化管理现代化、文化设施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文化产业现代化、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化、文化消费现代化、文化交流国际化、文化人才高端化等方面展开。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促进人文素养现代化是文化现代化最为重要的内容。苏州文化现代化,就要大力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区域化实践,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这“三大法宝”和“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扎实提升公民道德素质、诚信意识,建设“德善之城”“诚信苏州”,进一步加强“全国文明城市群”建设,巩固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文化管理现代化是苏州文化现代化的主攻方向。要在3个方面发力,一是在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上发力。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的转变,更好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制,健全文化法规政策体系,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二是在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上发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微观运行机制,努力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运行机制。三是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上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层级分明、责任明确、管理有据、高效便民的现代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设施现代化是苏州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此,要进一步优化城乡文化设施布局,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使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文化建设项目用地规划保障,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要求,继续有步骤推进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展现城市文化形象和现代化风采;完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运行机制,加快广播影视设施优化升级,加快新媒体创新发展。加强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建立健全文化设施管理和使用的动态监测考核体系,强化各级政府日常监管和运行经费保障职责,推进文化设施的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实现文化设施的可持续、高质量运行。推进设施建设社会化,不断拓宽社会力量兴办文化设施参与公共服务的渠道,完善社会捐赠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层面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民办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评弹书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是苏州文化现代化的惠民工程。要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力度,切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与群众需求相适应,普惠、均等、充裕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与供给的群众参与机制,增强公共文化供给的有效性;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农村和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的优先机制,增强公共文化供给的均等性。要完善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建设的驱动、支撑和提升作用,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拓展网络公共服务、移动公共服务的领域和内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全域化和有效覆盖。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制度,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从文化系统“内循环”逐步转为面向社会的“大循环”。要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志愿服务与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人才招募培养机制、目标任务激励机制等长效管理制度。
文化产业现代化是苏州文化现代化的显性工程。要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切实提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要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制定苏州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要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管理和文化政策现代化水平。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化是苏州文化现代化的紧迫任务。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借助“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和“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日”等重要节点,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宣传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和理念,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进一步增强遗产保护意识,增进遗产保护自觉。要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相关经济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提高文物完好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率、传承率,提高数字化保护水平;鼓励利用修复的古建筑设立体现苏州文化特色的展示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要实施具有苏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建立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区。要加强文化遗产科学利用,加强遗产资源深度挖掘,大力提升遗产保护科学利用能力,促进遗产保护工作更好服务于城市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持续推进古城、古镇、历史街区、古村落保护;加强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和利用,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建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城市文化形象标识体系,促进隐性文化显性化,推动丰富遗产资源转为可读、可视、可感的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扶持和发展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大力开掘文化遗产内在价值,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和创意产品研发,使丰厚遗产资源成为城市创意动力源,切实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要加强遗产保护国际交流合作,高标准推进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苏州园林、大运河苏州段保护,高起点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品牌建设,紧紧抓住苏州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申遗牵头城市等机遇,进一步借鉴吸收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努力将苏州建设成为古城保护与创意文化综合发展的典范城市。
文化消费现代化是苏州文化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以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市民文化消费方式转型。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产品的转型升级和新兴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丰富文化产品市场。规划建立一批休闲文化基地和有特色的休闲文化项目,促进休闲文化健康发展。倡导绿色文化生产、服务和消费,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满足市民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大众体育文化发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健康文化产业,促进大众保健文化发展。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娱乐集聚区和文化娱乐品牌,促进娱乐文化繁荣发展。提升文化消费水平,制定和完善鼓励文化消费的政策体系,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行为,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和特殊需求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机制,增强居民对文化服务的可选择性、可参与性,吸引更多居民走进文化场所。
文化交流国际化是苏州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要创新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坚持政府推动与民间联动并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整体规划,制定完善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民间机构、组织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贸易,以国际语汇挖掘和创造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文化贸易品种,提升质量,实现文化贸易可持续发展;扶持文化进出口骨干企业,鼓励向海外投资,建立跨国文化企业;大力扶持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发展,支持建立国际性文化营销网络,推介苏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拓宽文化进出口渠道。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建设,积极主办或承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活动,搭建文化双向交流平台;借力国家和省级平台,充分利用海外中国文化艺术中心、孔子学院等场所传播苏州文化;借助苏州友城平台,有计划地在海外缔结一批“友好馆”,拓宽合作渠道,实现文化资源国际共享;发挥海外华人联谊会、海外华人侨胞、知名人士等民间组织机构及个人作用,争取交流合作项目,扩大苏州文化海外知名度;积极利用媒体力量,构建报纸、电视、网络联动的宣传平台,提升苏州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强苏州文化资源库和文化交流人才建设,为苏州文化“走出去”提供项目和人才保障。要培育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坚持区域文化特色,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优势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大力推动优秀特色文化走向海外,以民族化融入全球化,积极鼓励知名文化产品和商标生产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做强、做大,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借助和发展不同载体,寻找中外文化的交汇点和共鸣点,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系列化和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文化人才高端化是苏州文化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要加强高端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苏州优越的历史人文环境和现有产业优势,加大对高层次紧缺型文化人才的引进力度。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培育适合文化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的法治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文化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文化人才流动配置机制;鼓励文化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要加快文化人才国际化,加快政策创新,培育形成一支精通民族本土文化、全球文化以及有助于增强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国际文化人才队伍。
四、苏州文化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
文化现代化既是一个高度抽象和学理性很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定量分析并作出价值判断的具有实证性的概念。但是,由于文化现代化问题是一个人文色彩十分强烈的问题,在测评上存在着特殊的困难性。到目前为止,文化现代化如何量化问题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虽然对于人的科学素质状况测评,已有美国米勒的指标体系;对于现代化的测评,也有了包括英格尔斯以及国内众多指标体系,但是,对于文化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加以科学构建。立足于苏州实际,我们通过符合苏州市情的数据,与文化现代化理论结合,与苏州推进文化现代化工作结合,研制了务实管用的文化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导向和分析工具,对苏州文化现代化进程及取得的成效予以检测。
附:苏州文化现代化2020年主要指标(见下表)
苏州文化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从时间点来看,设定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州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中关于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的要求,主要围绕人文素养现代化、文化设施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文化产业现代化、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化、文化消费现代化、文化交流国际化、文化人才高端化以及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满意度9个方面的监测点进行,每个监测点都设定一些要检测的主要内容,以2020年所要达到的目标值予以量化,希冀文化现代化不停留在抽象层面,而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
苏州文化现代化2020年主要指标
检测指标 检测点 2020年目标值
人文素养现代化 城镇教育发展水平 ≥92%
居民综合阅读率 ≥90%
居民科学素质达标率 ≥12%
文化设施现代化 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0.4平方米
公益性文化设施城乡覆盖率 100%
每10万人拥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数量 ≥3.3/1/1个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 公益性文化机构服务标准化率 100%
注册文化志愿者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 ≥1.5%
文化产业现代化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10%
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10%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化 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完好率 ≥80%
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效保护率/传承率 ≥80%/≥70%
文化消费现代化 每10万人拥有剧 (书)场座位数/电影银幕数 ≥500个/≥5块
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占家庭消费结构比例 ≥15%
文化交流国际化 对外文化贸易额占外贸总额比例 ≥0.15%
文化“走出去”项目占文化交流项目比例 ≥60%
文化人才高端化 高端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20人
文化企事业单位高级职称专技人才总量 ≥500人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