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彭宽 小顾聊绘画警示艺术教育普及不足


来源:艺术中国

【观点】这一现象折射的是大众对艺术鉴赏的热烈需求,以及常规艺术教育和普及的不给力  网友“顾爷”的微博最近火了。其实,“小顾聊绘画”这种“聊法”的利与弊,大家都心知肚明,纠结和争论它是好是坏,意义实在不大。

原标题:彭宽:小顾聊绘画警示艺术教育普及不足

【事件】“小顾聊绘画”神侃艺术史引网友追捧、专家担忧

【观点】这一现象折射的是大众对艺术鉴赏的热烈需求,以及常规艺术教育和普及的不给力

网友“顾爷”的微博最近火了。他的原创帖“小顾聊绘画”,几乎每一篇都能获得上千次转发,43万微博粉丝中,甚至有人每天半夜等更新,就连出版社也把这些帖子拿去结集出版,成了畅销书。不过,他搞笑、调侃甚至还带些八卦的“解读”,让莫奈、梵·高、雷诺阿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乃至形象一下“另类”了起来,由此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把莫奈对不同时间中同一场景“批量生产”的“连作”,笑谑为因为缺钱或太懒;把伦勃朗和他的学生团队,戏称为“新东方”、“校办工厂”;把卡拉瓦乔的日常生活方式,比喻为“古惑仔”;把德加的孤僻冷漠少言寡语,形容为“宅男”、“怪蜀黍”……这样一种“聊法”,力挺者很多,质疑者也不少,是普及艺术,还是传播八卦,是“接地气”的介绍,还是“大话式”的恶搞,是有助于大众艺术修养的提升,还是有损于经典艺术审美的体验,褒贬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要掰扯清楚这个事,不妨先来看看这种“聊法”出现并流行的由来。事实上,这样的文字并非“小顾聊绘画”一家,同样口吻、同样以“另类”方式解读艺术乃至文化和历史的网文,早已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网络作家当年明月“解读”明史的《明朝那些事儿》,让明史这一高端学术的文化研究一夜之间火遍大街小巷,甚至延及清史、唐史、宋史、春秋战国史等等。在文化传播领域,这种“聊法”所秉承的初衷其实并不坏,就是将比较艰涩难懂、“高大上”的专业内容,转换或者“翻译”成通俗的、容易为当下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语言,以进行普及性的传播。古今中外,从事这种文化转换和“翻译”的人多不胜数。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中国文脉》,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乃至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等,某种意义上也都可以归属于这类转换和“翻译”,差别只在于语言表达尺度的把握和文字中渗透出的文化修养深浅不同而已。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十分需要而且十分必要的精神文化产品,特别是对于普通人而言相对陌生和难以理解的领域,增加知识,提高兴趣,帮助理解,这类“解读”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小顾聊绘画”中,除了不时出现的搞笑、调侃和八卦外,对莫奈、梵·高、雷诺阿、伦勃朗、卡拉瓦乔等西方艺术大师一些经典传世作品的对比、鉴赏、个性化点评,以及对绘画流派、绘画中的对比色、布光法、技巧运用等比较专业的知识,都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涉及,虽然不一定足够全面、足够准确,但对于普通读者扩大知识面尤其是艺术常识、提升艺术鉴赏能力而言,仍然是新鲜而有帮助的。这也是许多网友追捧和力挺作者的原因。毕竟,让非专业人士都能看懂专业的门道,而且充满了兴趣,哪怕只是粗浅的、浅尝辄止的,那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不少人对“小顾聊绘画”表示反对和担忧呢?大概是跟这种“聊法”中沾染的明显的网络文化流行病有关。

首先,这种“聊法”有故意强化娱乐效应的冲动,且不少时候是无底线的娱乐。这种冲动明显来自当下网络传播中一种追逐眼球的本能。设置噱头,编段子,刻意强调“戏剧性”,有意夸张耸人听闻,甚至特意寻找、渲染某些低俗细节,在这种“聊法”中都能见到。“小顾聊绘画”中,通过作品人物的眼神和肤色臆测卡拉瓦乔有同性恋和恋童癖倾向,渲染德加作为“舞女画家”与芭蕾舞女之间的暧昧关系,推测维梅尔的《牛奶妹》是一幅隐晦的情色作品,大谈雷诺阿作品中的女性,给画家起各种绰号等等,都是这种问题的体现,而这种尺度一旦把握不好,“通俗”往往就滑向了“低俗”。实际上,翻翻作者之前的“八卦艺术史”系列帖子,这类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西洋版的“潘金莲幽会武松”、画家通奸乱伦搞基凶杀等低俗噱头几乎随处可见。在“小顾聊绘画”这个系列的帖子里,这种情况其实已经有明显收敛的迹象。或许,很可能是作者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所克制了。

其次,这种“聊法”有解构和颠覆经典的惯性,这种解构和颠覆虽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但往往也在有意无意中消解了不应被抹杀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高度。我们都知道曾在网上流行一时的《八卦西游记》《沙僧日记》《水煮三国》《唐僧写给观音的36封信》等等解构性的作品,都是用流行文化和游戏心理代入经典艺术,做出完全颠覆性的诠释,在逗人一笑之余,也令原本的艺术美感和文化高度荡然无存。“小顾聊绘画”虽然没有如此彻底,但也处处体现着这种倾向,相关专家“如果完全通过这种帖子去认识美术史,结果就太可怕了”的担忧,也绝非没有道理。作者自己一开始就表明,这些帖子只是“侃大山”,或许也是在提醒读者这一点。

其实,“小顾聊绘画”这种“聊法”的利与弊,大家都心知肚明,纠结和争论它是好是坏,意义实在不大。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小顾聊绘画”火爆的背后,折射的是大众对艺术鉴赏的热烈需求,对艺术审美的迫切向往,以及常规艺术教育和艺术普及的不给力。专家指出:“人们对艺术缺乏最基本的鉴赏能力,才会导致大家对这种解构方式的追捧。”的确是一针见血。毋庸置疑,“小顾聊绘画”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与其挑剔它的问题,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该如何让艺术鉴赏,成为更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内容,该如何让严肃的艺术教育,更加适应现代社会普及传播的需求。“小顾聊绘画”的尝试,其实不失为一种提醒。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小顾 绘画 艺术教育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