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当代画家成名之后,为何越画越差?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艺术之于艺术家,就是一个追逐梦想的过程,攀爬的身影每拔高一点,也就意味着艺术水准每精进一分。反观晚年的黄宾虹、齐白石、林风眠,笔墨愈显娴熟老辣,情感更加单纯本真,真是无一笔不生动,无一笔不鲜活,俨然已入化境般随心所欲。

原标题:贾廷峰:当代画家成名之后,为何越画越差?

最近看了太多形式各异的画展,浮华喧嚣后猛然发现,许多原本画得不错的当代画家们均沾染了一些时下拜金、浮夸社会的不良习气,纷纷在“多年媳妇熬成婆”有了点名气以后变得一夜之间都不会画画了。似乎都在啃着残存的一点点可怜的老本不断消费着自己,这一艺术现状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看到那千万张大同小异的画面构图、一模一样的绘画题材,仿佛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些水,没有零星半点儿的突破,我从心底“佩服”甚至“惊叹不已”,为他们不厌其烦地重复劳作而扼腕叹息!做艺术推广工作近三十年的我实着实不好意思再向以前收藏过他们作品的藏家们推荐其“炫技”的“上品佳作”,我于心不忍,良心不安!

在普世价值观中,艺术一直被作为某种理想状态为人所崇尚,是常人力所未逮却又欲罢不能的敬畏憧憬,它就像绝世高手遗落在悬崖谷底的武功秘笈,人人都想得到,然路途艰险,人人又恐摔个惨不忍睹,身死道消,于是打了退堂鼓,甘为众人矣。所以,我们在羞愧自身平庸的同时,更加仰望那些勇敢攀爬在峭壁上,坚韧孤独的追梦者。

艺术之于艺术家,就是一个追逐梦想的过程,攀爬的身影每拔高一点,也就意味着艺术水准每精进一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富有才华的年轻人不甘泯然于众,在理想和信念的支撑下,勇赴艺术之路。他们才思敏捷,目光犀利,善于在苦难中淬炼心志,庸常中寄居诗意,腐朽中反躬自省,卑微中洞悉伟大,以地域性群体为单位形成了各种特有的新艺术风格,完成了文革后首次大规模艺术对抗政治的逆袭,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及至本世纪初,这一批当年的青年才俊业已成为中国艺坛的明星人物,把持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半江山,多年的清贫拮据因潜心艺事终于苦尽甘来,目前艺术市场的硬通货和天价作品也多出自他们之手。原本应该随其财富和荣誉的蜂涌而至,他们拥有了之前不可比拟的艺术创作条件,理应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但令人扼腕的是,中国艺坛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一旦画家(特别是水墨画家)成名之后,艺术水准不但毫不见长,反而随名气增长而越画越差,观其成名前后创作的作品完全判若两人,有如云泥。

中国水墨历来讲求笔墨功夫和精神意趣,按理说随年龄增长,人生阅历日渐丰富,学识涵养与日俱增,画家的手上功夫都会愈加沉淀,知识结构渐进系统与深厚,艺术造诣水涨船高才是正理,为何当代画家成名之后,却是越画越差?究其原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 迎合政治,名不副实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存在着来自社会内部的拉锯与抗争,这种矛盾表现在旧制度与新思想的博弈中,当老牌既得利益者占据上风时,主题为社会和谐,军民一家亲 “红光亮、高大全”之类歌颂主旋律的艺术作品自然被认可与宣扬;当改革与新思潮渐成燎原之势,那么主题为鞭笞社会黑暗现实,批判腐朽传统的艺术作品亦将作为民众的呐喊披上旗帜被推上舞台。说到底,上述两类创作者的成名基本上与艺术才能关联不大,主要是作为政治权利斗争的附庸,机缘巧合下成为“时代的需要”,固有艺术价值在政治实用的过程中被放大。一旦艺术家的创作脱离此类主题或不再被政治所需,观者的目光由阶级崇拜转向作品本身的美学审视上来,创作者那些曾经被有意忽略的瑕疵也会因此暴露。越画越差的观感,只是画家跌落神坛后的名不副实。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成名 艺术家 风格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