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孙振华:雕塑与空间三题


来源: 99艺术网

【导读】现代雕塑的发展,特别是城市雕塑的发展,人们对雕塑空间形式的兴趣更浓了,雕塑空间形式对环境的平衡、调节的功能得到强调。对活动雕塑以外的雕塑也用四维空间的概念去描述则会在理论上产生混乱,同时也存在理解上的歧义。

原标题:孙振华:雕塑与空间三题

【导读】现代雕塑的发展,特别是城市雕塑的发展,人们对雕塑空间形式的兴趣更浓了,雕塑空间形式对环境的平衡、调节的功能得到强调。然而,由之可能产生的偏向是忽视雕塑形式中的文化意味,而把雕塑仅仅看成是形式的艺术。

一、人类原始空间思维与原始雕塑

空间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如海德格尔所说:“生存是空间性的”。雕塑的空间永远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具有突出的人文性质,雕塑就是生命对空间的占有。

美国学者诺伯格·斯卡而兹曾提出五种空间概念:整合了人和自然有机环境的实有空间;使人认同其自身的知觉空间;能够被人思考的认识空间;人所隶属的包含了整个社会及文化整体的生存空间;能够提供描述其它空间工具的逻辑空间。最初原始人的雕塑创作以自我本位的、不断扩大的知觉空间为基础。通过直观地感受人的自身生命来进行雕塑创作,因而原始雕塑的空间带有主观、质朴、直观的特点。

关于原始思维的社会调查和研究资料表明,在原始人那里空间是具体感性的东西,空间毋宁是人的躯体、人的感官所及的范围。列维·布留尔指出,原始人的头脑“觉得空间是赋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它们将分享在它们里面表现出的神秘力量。空间与其说是被想象到,不如说是被感觉到。而空间中的不同方向和位置也将在质上彼此不同”。1而人体感觉尺度常常就是这种感性空间的衡量尺度在原始语言中,一些表示和传达空间关系的词语也可以反映原始空间观念,如在上、在下、在前、在后、左、右,这些词在他们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与人本身和人所处的环境都有直接的关系,并且表现出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在某些非洲语言中,“眼”和“在前”是同一个字。感觉器官和空间方位的同一,说明空间知觉是以人为本位的。可见,这时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不是从空间关系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而是对以人为中心的具体事物和位置的空间直觉。

原始雕塑的空间不是凝固不变,而是逐渐呈开放式的,这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如同在儿童的世界里,“我”是世界的中心,儿童所居住的家以外代表了令人恐怖的未知世界,而家则是自己熟知的已知世界。“回家”在儿童心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使自身获得一种安全感。原始雕塑在空间意义上也有与之类似的确立生命之“家”的作用。三维空间的实体,表明自我在空间中位置的确立,给原始人以“家”的慰籍。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古代首都阿克苏珊遗址上,迄今仍然耸立着十几根四梭形的巨大石柱,它们每根高达三十五米,重量达二、三百吨,用整块的巨大花岗岩雕刻而成。据考证鉴定,它们是两、三千年前雕刻制成的。古人为什么要竖立如此巨大的石柱呢?这使人们迷惑不解。如果我们从空间意义着眼,可以认为它们实际上具有确立自己的空间位置,具有类似“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命这种高大、雄伟的石柱下获得庇护和有所归依。

在原始人的雕塑创造中,空间是具体、感性存在着的事物。然而原始人又凭借他们的想象力,在具体、直观的事物中寄托超出具体、感性空间的东西。维柯在《新科学》中说:“原始人在他们的粗鲁无知中却只凭一种完全肉体方面的想象力,而且因为这种想象力完全是肉体方面的,他们就以惊人的崇高气魄在创造这种崇高气魄伟大到使那些用想象来创造的本人也感到非常惶惑”。2一方面人的感性生命在时间中的存在过程是不可逆的,但是另一方面,原始人在表现它们时又赋予了想象中的超出感性直观之外的时间性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正体现了人类的符号创造活动的特点,在雕塑中,一个自然客体,一块石头,把它转变成一个人体雕像时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标志,具有了暗示和象征的意义。这使得人的生命本身和超越出感性、直观之外的神衹获得了被表现的可能。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运动觉 人体尺度 扭斜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