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科学技术是绘画艺术发展的双刃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是对自然、宇宙及生命的探索,而艺术则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是对美的永恒表达和探索。又如,光学、色彩学的科技发展为绘画艺术中印象派绘画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使得印象派绘画大师的写实绘画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峰。

原标题:邵天逸:科学技术是绘画艺术发展的双刃剑

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是对自然、宇宙及生命的探索,而艺术则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是对美的永恒表达和探索。“科学揭示自然的奥秘,艺术揭开情感的奥秘”,二者密不可分。

科技为绘画艺术发展提供契机

绘画艺术受惠于科学,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新色彩、新材质、新工具、新方法等为绘画艺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绘画艺术的发展受惠于科学技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知识与理论拓展了绘画艺术的时空。现代科技的发展开拓了物质世界的空间,如由物理学发展而来的弦理论新进展为绘画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超弦理论认为,客观四维世界中的所有现象只是十维空间中的一根弦的表现,对这个深奥的、玄而又玄的科学理论,李政道向李可染解释道:“想象用一根三维的线来绣一幅二维的图,可以绣出人、马、马车和许许多多其他东西。再想象这根线可以按任何方式运动,一根三维空间的线的运动就产生了人、马等整个二维图像的运动。”例如,国画大师李可染创作的《超弦生万象》就是一幅生动地创造出与超弦理论既有联系、又有独特艺术意境的主题画,这幅画富有诗意地描绘出万种粒子及其激发态如何从一根超弦的振动所产生。

又如,光学、色彩学的科技发展为绘画艺术中印象派绘画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使得印象派绘画大师的写实绘画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峰。如印象派大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受到光色理论的启发,将《红磨坊街的舞会》画得充满光感和色彩。立体派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弹曼陀铃的少女》等还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打破了绝对恒常的时空观念,在二度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空间的长度、宽度、高度、深度,使人们看到了绘画艺术形式的无限含量。

达芬奇是人体解剖学研究中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曾亲自动手解剖尸体,了解人体解剖学原理,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上百张由其绘制的解剖图表明了他对解剖学原理的娴熟。如“用光大师”伦勃朗把透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绘画之中,使其作品《浪子回头》产生了奇特的效果:光线从画面的左侧射来,投在父亲与儿子身上,周围的人与物笼罩在阴影之中,并通过画面光线明暗与层次的变化,使得人与物之间显现出一种独特的深度空间。

第二,科技发展为绘画艺术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绘画工具材料的改进与发展。回顾中国绘画史,史载最早的绘画工具多为石块、树枝等,由于受当时工具材料的限制,所画线条给人以稚拙生涩的感觉;由于科技的发展,东、西汉时期对帛(绢)的大量使用,使绘画的颜色、线条等有了长足发展;到了唐代,对绢进行了大量的加工,产生了张萱、周昉的细笔勾勒技法;元代由于制纸工艺的发展,纸就成了普遍的绘画材料,又因纸比绢更容易受墨,用它来画水墨画,可得到奇妙的艺术效果。

又如在文艺复兴时期凡埃克兄弟出现之前,欧洲画家作画的方式主要是胶粉和油胶画法,意大利画家则大多是用水与蛋清或胶等调和矿物颜料作画,这种材料使用的局限性是发挥不出色彩最佳效果,而且日子久后作品容易变质脱落。凡埃克兄弟把胶粉和油胶画法进行了很大的科技改进,由此产生了西方油画,这种用油作调和剂的材料不仅具有很强的绘画艺术表现力,而且增强了绘画技法及效果。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钢片制成的油画刀,使得油画出现了一种新的视觉效果。20世纪超写实主义的画家们还开始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喷枪进行作画,使画面更为平滑,更加细腻。

第三,科技新发现为绘画艺术表现提供了更好的题材内容。绘画艺术题材的选择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科学认识程度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走向微观,如由光学理论发展而来的印象派绘画,把人们对色彩的认识提高到原子、分子、粒子等微观世界,极大地拓展了绘画的题材,为绘画艺术题材的选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此外,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现了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电脑美术”,如同当年摄影技术的发明一样,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发明为传统绘画工具的创新打开了一片天地。

第四,科技发展为绘画艺术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中国画家陈洪绶的作品《娇娘图》,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此图与数学方法非常吻合:横竖两条黄金分割线会交于人物中心点,人物的全身贯穿了竖线,横线聚焦于印章,背后一条流畅无阻的长曲线两端落在第二次分割点上,构成了人物各部几何面积,黑、灰、白比例以及裙摆处弧线的长短和距离都满足于黄金分割比例关系,其画面的解剖学结构达到了令人完美、赞叹的境界。

随着透视学方法论的发展,人们发现西方焦点透视方法比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方法更科学合理,可以增强形象的体积感、空间感与视觉效果。物理学方法的发展也给绘画艺术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如美国物理学家D. N.鲁特的著作《现代色彩学》以及一些科学家的光学理论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印象画派画家启发很大,这些画家在绘画具体赋色时采用了自然光分离的原色,不加调和点彩作画,使绘画效果得到了提升。此外,解剖学方法论使绘画艺术家运用透视画法更准确地表现人体,如巴奥洛乌切洛的作品《圣罗马诺之战》被认为是运用透视学作画的典范,更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科技削弱绘画人文精神与创造力

另有一些艺术家坚持认为,绘画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表达和探索,他们反对科学技术把绘画中的人与自然变成一组组很精确、可计量、标准化的材料,这是削弱人性、剥夺情感的表现,如在摄影术发明之前,肖像艺术风靡一时,但自摄影术发明之后,人们就很少见到经画家绘制的肖像了,肖像艺术从此被摄影技术所取代,摄影技术所表现的人物虽然逼真,但缺乏灵性、画家风格与时代背景。

曾风靡西方的点彩派,利用光学原理用自然光七种色彩元素绘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但最终还是发现所有点彩派作品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人物毫无生气和灵气。

在绘画艺术传承的过程中,借鉴先朝名画、仿绘名人古画是绘画艺术古为今用、文化传承的一种方法。但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却利用高科技制造出以假乱真的艺术赝品,既祸乱了绘画艺术市场,同时也使不少绘画家走上了仿制艺术赝品的行列,进而导致艺术品缺失人文创新精神。如有些 “假文物”制作精细,其中的色素、裂纹多是用激光制作的,常人难以识别。由此可见,当下的不少绘画艺术作品是临摹别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缺失的是艺术家本身的天性、灵性和创造性,某些绘画工作者只是在做匠人一样的工作。

如今,计算机艺术在新闻出版、广告制作、工业设计、三维动画电影(如《功夫熊猫》)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便有了新媒体艺术,也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法主要是电脑图形图像,利用计算机、网络、录像、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显而易见,新媒体艺术给传统绘画艺术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可以不需要一笔一画式的作画,而是借助新媒体艺术在短时间内完成作品,其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作品中难免缺失绘画作者的丰富情感、手工艺术与人文精神。因此,绘画艺术的情感性、人文性与高新科技始终是一对需要不断调和的矛盾体。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肖像艺术 周昉 超写实主义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