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美国当代艺术的崛起


来源:颂雅风艺术月刊

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它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只要一个画家画得好,他画什么都无关紧要。一些有志于新艺术探索的艺术家郁郁不得志,如过于先锋的吴大羽,还有一些有幸走出国门,感受西方艺术画家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如赵无极和朱德群。

原标题:美国当代艺术的崛起

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它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只要一个画家画得好,他画什么都无关紧要。好作品是纯粹的,它与任何东西都无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却面临着另一场战争——国内革命战争,艺术并没有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术教育乃至艺术创作都从属于国家的需要。在最初的10年里,学院的教育,尤其是中央美术学院——全国正规艺术学校的典范——深受苏联的影响,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

与此同时,西方的艺术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的艺术开始走上一条崭新的道路,整个欧洲都希望尽快摆脱战争留下的阴影。许多现代艺术领域的重要艺术家被邀请到各地举办展览,这也意味着文化艺术即将复苏。曾经的现代艺术中心巴黎在战争中险些被纳粹份子摧毁,美国则正在崛起,纽约与巴黎之间展开了艺术之都的争夺。抽象表现主义是二战后西方艺术领域第一个重要的运动,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随着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美国的艺术日趋活跃,并影响着整个西方世界,纽约逐渐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

最早的抽象绘画由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创作于1910~1911年间,名为《即兴》,包括后来的“构图”系列、“抒情”系列都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不断探索不同色彩与特定情感之间的关系,并坚信绘画和音乐之间存在着某种共性,即抽象性。他认为绘画也应当如音乐,并非要通过事物的表象,而是凭借基本的色彩,来表达人们的内在感情。其“构成”系列就是在听了一场交响音乐会之后,将听觉感受视觉化的作品。在创作实践的同时,康定斯基还有不少理论方面的著作发表,如1911年的《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的《关于形式问题》、1923年的《点、线到面》,以及1938年的论文《论具体艺术》。

康定斯基于1933年定居法国,当时法国的抽象艺术所呈现的两种面貌有融合之势,一种是受立体主义影响发展而来的;一种是产生于俄国、荷兰、德国和瑞士的构成主义、新造型主义、表现主义和达达主义等流派在巴黎的汇聚。这两股力量以巴黎为中心,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抽象艺术洪流。上世纪30年代初,在巴黎抽象艺术的活动、展览、出版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随着局势日趋紧张,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严重影响了抽象艺术的发展。许多艺术家选择了离开巴黎前往美国,在战争年代,不少画家相继去世,其中就包括1944年相继谢世的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和康定斯基。

战后抽象表现主义在纽约迎来了新的发展。我们可以将抽象表现主义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充满张力,强调力量与动感的激 情创作;另一种是更为纯粹的抽象,简单、安静。前者的代表有为人熟知的波洛克(J.Jackson Pollock),后者则以罗斯科(Mark Rothko)为代表。从几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窥见战后这股极具影响力的艺术潮流,这些作品至今在拍场上依旧拥有一席之地。

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锋人物,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学习美术的他后来转去哲学专业,并在哈佛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以至于在后来的艺术创作中其作品相较于其他抽象艺术家的创作更理性,哲学是理解马瑟韦尔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创作,他还因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相关理论著作而闻名。

1940年25岁的马瑟韦尔定居纽约,4年后他的作品就得以在大藏家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的家中展出,并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西班牙共和国挽歌”系列是其最著名的作品,这一系列的创作源于1937年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e Malraux)一次关于西班牙内战的演讲,用马瑟韦尔的话说,“归根结底,这个世界,是有可能倒退的。”不过当时他并没有画下与西班牙内战相关的创作,直到11年后,在他为美国作家哈罗德·罗森堡(Harold Rosenberg)的诗配画时,当年的情感才被激发出来,有了创作的冲动,从1948年至1967年,他创作了150余幅与西班牙内战相关的作品,来表达“生与死之间的对比与纠葛”。

“西班牙共和国挽歌”系列作品以黑白为主要用色,在这里黑色代表黑暗和死亡,白色则代表光明和生命,生死这一哲学命题在马瑟韦尔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不仅仅是在“西班牙共和国挽歌”系列作品中。虽然观者很难从画面中提取出任何确切的形象,但是可以直接感受到沉闷压抑之感。正如那些抽象表现艺术家所强调的,不管艺术语言何等混乱和不解,但是它们却“诉说了真实,这种真实即感情的真实”。

马瑟韦尔的身份是多元,除了画画他还曾担任当时独具影响力的杂志《可能性》(Possibilities)的副总编,并于1948年和其他三位画家一起创办了一所艺术学校,合伙儿人中就有常常出现在拍卖榜单上的罗斯科(Mark Rothko)。罗斯科是1913年来到美国的,当时只有十来岁,其早期绘画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痕迹,完全抛开具体的形象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了。虽然1945年他曾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了第一次重要个展,并获得评论界的好评, 但是他的画风并没有因此而稳定下来,1947年他开始了纯抽象风格的创作,1949年他已经完全摒弃自己原有的造型习惯。到了50年代,其经典的风格已经确立,画面多以两至四个长方形色块为主体,并列于鲜艳的底色之上,起初多以沉郁的色彩为主,后期创作中则较常使用鲜艳的红色。

看罗斯科的抽象画作,可透过颜色的层次、色彩的对比感受到画面中的情绪,看画的过程亦是色彩感受的过程。虽然罗斯科被列为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抽象画。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它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如果仅从画面看到了色彩的变化并不能算是看懂了罗斯科的艺术,因为在画家自己看来,他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画前落泪的人就会有和我在作画时所具有的同样的宗教体验”,只有这样才算抓住了其艺术的核心。他深谙什么样的色彩搭配会让人的情绪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可以说罗斯科还是一位色彩心理学大师,他可以准确的运用色彩表达恰当的情绪。

他还说,“只要一个画家画得好,他画什么都无关紧要。好作品是纯粹的,它与任何东西都无关”。罗斯科的艺术是纯粹的,如今在市场上屡创纪录的他,并非生前不受待见,只是他始终保持一个纯粹的心,1952年,惠特尼博物馆要购藏他两幅作品却遭到了拒绝,他还将该美术馆称为“废品店”。他怀念年轻时没有画廊、没有藏家、没有评论家、没有钱的日子,“那是一个黄金时期,因为我们都一无所有,反而能更肆无忌惮地追求理想”。1950年代末,罗斯科精神抑郁,越发消沉,由于神经过于敏感,他唯有全神贯注才能画出那些看似平静的巨幅画作,他常常彻夜不眠持续创作。1961年罗斯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这是其艺术事业的顶峰。但此后波普艺术的兴起给抽象表现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再加上家庭生活不美满,罗斯科开始酗酒,这也使得其健康和精神状态变得非常不好,在1969年搬入画室居住后,罗斯科用一整年的时间进行创作,完成了最后一批作品,于次年以剃刀割断手腕血管及神经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另一位备受收藏家喜爱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是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他的画面不同于罗斯科的宁静,相反充满了激 情。德·库宁的绘画是挥洒自如的,他讨厌一切既定规则的束缚,构图、空间、透视等条条框框在他这里完全不存在。他说,“秩序对我而言,是被支配,是一种限制。限制是必须被排除的,必须被克服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德·库宁个人风格的形成期,充满激 情的笔触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在他的创作中还经常使用各种新材料,画面传达出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

在德·库宁的作品中,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最为著名,该题材几乎贯穿他的绘画生涯。其50年代初创作的女性形象汲取了康定斯基、波洛克、毕加索等艺术家的创作手法,人物已经与背景融合为一,即无环境绘画。德·库宁的抽象并非完全抛弃形象本身,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扭曲的女性形象,因为在他看来“即使是抽象的形状也必须有类似的形体”,这是他与大多数抽象艺术家所不同的。

那些活跃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纽约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大多数如罗斯科过早的离开了这个世界:1948年戈尔基(Arshile Gorky)悬梁自尽,戈尔基与德·库宁交往密切,早年两人共用画室,他对德·库宁的创作影响很大;1956年波洛克车祸身亡;1962年克莱因(Yves Klein)心脏病突发离世,唯有德·库宁则一直在抽象的道路上坚守着。德·库宁拜托立体主义影响之后的抽象绘画狂放、粗犷,任由情感挥洒,“精神上,我总是随心所欲、任其所为,艺术似乎从未使我心如止水,有些画家包括我自己在内,不愿安坐于风格之中”,所以德·库宁整个艺术生涯的创作似乎在题材和形式探索的道路上不断轮回,1930年代的肖像绘画,1940年代的抽象探索,1950年代的女性形象创作,1960年代涉足抽象风景绘画后再次重返女性主题,1970年代再次回归风景主题。

与德·库宁同属行动画派(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分支)的还有波洛克,波洛克虽然年仅44岁就意外身亡,但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尤其是上世纪40年代末,他创造出令他闻名于世的行动画作。波洛克早期的创作就不是那么一板一眼,从他20岁左右画的一幅自画像来看,那并不是一幅忠于画家本来面貌的画像,暗红的色调,惶恐的眼神,画面传递出来的更多是情感,画家心情的真实写照,在40年代初的创作中,画面已经变得非常抽象。促使波洛克走上行动绘画或许与结识德国艺术家霍夫曼(Hans Hofmann)有一定关系,因为霍夫曼在40年代处已经开始用泼洒颜料的方法创作出极富表现力的作品。

抽象绘画无法用传统的评判标准去审视,它们看上去往往是随意的,但画面背后其实蕴含着某种逻辑。就像波洛克的行动绘画,似乎是任意滴洒颜料而得之,但每一个动作都是被艺术家的情感所支配的。波洛克曾如此描述自己的创作感受,“一旦我进入绘画,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我不担心产生变化、毁坏形象等等。因为绘画有其自身的生命。我试图让它自然呈现,只有当我和绘画分离时,结果才会很混乱。相反,一切都会变得很协调,轻松地涂抹、刮掉,绘画就这样自然地诞生了”。

经历了经济萧条、世界大战的美国,人们处于惶恐之中,他们开始对社会产生怀疑,艺术家也一样,他们无法改变残酷的社会现实,抽象艺术则成为一个表达情感的出口,这也是该艺术风格在当时盛行的原因。虽然抽象的面貌各不相同,每个艺术家也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抽象艺术,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依然饱受战乱,国内形势的不稳定,并没有给艺术更多的发展机会,虽然许多艺术家怀有抱负,但并没有机会得以施展。一些有志于新艺术探索的艺术家郁郁不得志,如过于先锋的吴大羽,还有一些有幸走出国门,感受西方艺术画家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如赵无极和朱德群。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吴大羽 宗教体验 1933年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