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读懂小学生“情书”背后的社会表情


来源:齐鲁网

“我对你的爱很深很深,像无底洞一样……”近日,一封小学生写的情书惊呆了众网友,其中不乏一些成人化的用词。其实,最近几年以来,不只是小学生之间的“情书”屡屡被媒体披露曝光,甚至还有幼儿园孩子向小伙伴表达“爱情”的报道。

原标题:朱永华:读懂小学生“情书”背后的社会表情

作者:朱永华

“我对你的爱很深很深,像无底洞一样……”近日,一封小学生写的情书惊呆了众网友,其中不乏一些成人化的用词。“早恋”已不是个新鲜事儿,但这封情书一出,立刻引来大家对早恋的再一次讨论,可单凭一封情书,就能说孩子陷入了“恋情”吗?近日,记者来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门诊进行采访,专家表示,对于孩子们的“喜欢”家长不必太过惊慌,这份“喜欢”宜疏不宜堵(12月27日大河报)。

常用的汉字大多尚不认识,才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娃娃就能用一些成人化的语言向异性同样年龄的娃娃表达“爱意”,作业本、铅笔字,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乍一看,确实让人忍俊不禁,谁也不会怀疑出自娃娃笔下的这样一封“情书”,只是向异性同学表达的一种“喜欢”,丝毫不会有成人内心所想象的那种“恋情”。但是,作为不谙世事的孩子,用这种“情书”方式向同学表达喜欢,是社会应有的正常生态吗?显然不是,专家可以安慰学生家长“不必太惊慌”,以专业性口吻指导家长“宜疏不宜堵”,但如果这一行为出现在专家自己的孩子身上,专家内心就能够保持淡定吗,我看未必。

其实,最近几年以来,不只是小学生之间的“情书”屡屡被媒体披露曝光,甚至还有幼儿园孩子向小伙伴表达“爱情”的报道。尽管这类现象不过是孩子心目中的“过家家”,家长本不该太在意,但事实上这种“过家家”又不完全像他们父母或爷爷奶奶儿提时代的那种游戏,这也正是让这些年轻父母感到“惊慌”的主要原因。

相信在农村和城市大杂院出生的人,小时候都有和小伙伴玩“过家家”游戏的经历,一旁的家长们不仅很不在意,反而会为孩子们的童真感到开怀,谁也不会对他们这种童趣往早恋方面联想,而“过家家”的游戏也仅仅局限于毫不懂事的幼童之间。哪怕上了小学一年级能认识几个字之后,这样的游戏也就极少再玩了,性别之间的羞涩萌芽从此诞生,“丫头不和小子玩”也成了父母教育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青春期的躁动虽然强烈,但在整个社会传统道德“戒律”与观念已经注入了每个孩子“骨髓”的情况下,从小学到中学乃至高中,男女同学的关系依然纯洁无暇,相互之间甚至学习之外任何一句话,双方都会为此“脸红”,女孩的羞涩更被视为一种特有的传统美。在那个性与婚姻高度等同的时代,既有早恋,更提倡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但“贞操观”却是普遍坚守的道德底线,没有婚姻的性不仅会受到道德的强烈谴责,更会受到运动性的“法规”惩治。

然现实社会的道德环境尤其是恋爱的性质较之那个年代,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性的道德堤坝已经全面“崩塌”,恋爱早已是“非婚性行为”的代名词,整个社会观念的开放与包容,使得“男女之间那些事”已经没有任何羞涩和隐秘。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满大街的各种广告,甚至孩子观看的动画片,或多或少都围着“那些事”打转,耳濡目染之下,连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张口说出“老婆”“老公”。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姑娘特有的羞涩之美在现代社会女孩脸上已所剩无几,“不纯洁”的社会氛围之下,在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孩子之间出现的这种“情书”,又怎么能让父母家长认为是纯洁无暇?本应该是性别羞涩的萌芽期,反过来却成了表达感情的“朦胧阶段”,这让家长又如何不“惊慌”?

诚然,面对孩子的“情书”,专家的教导也不无道理,事实上想堵不仅堵不住,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但如何正确疏导却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而且如果疏导出现偏差,后果可能更严重;笔者认为,正确的疏与堵对于个体孩子或都能收到好的效果,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需要思考的不是堵与疏的问题,而更应当反思我们整个社会的性道德观念,封建礼教式的保守固然不可取,但性道德观念的开放更不能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划等号。相反,严肃的性道德伦理和婚姻制度才是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象征,尽管对小学生的“情书”不能过多解读,但其中所折射的社会问题却不能不令人思考,“情书”本身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致,因此,无论是专家还是小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可以“不惊慌”,但也不能保持“淡定”,让传统性观念适度回归,不要让孩子受到“性污染”才是正道。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丽娟]

标签:情书 小学生 社会氛围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