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巴金:收藏生活点滴 坚守理想主义


来源:新华网

巴金,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中国文学研究者李辉认为,巴金1978年底写的《随想录》,振聋发聩地对整个民族呐喊“要讲真话”,影响深远。

原标题:收藏生活点滴 坚守理想主义--还原一个真实的巴金

新华网上海11月25日专电(记者 孙丽萍)巴金,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在告别人世9年之后,他似乎依然没有远离中国文学。今年11月25日,恰逢巴金诞辰110周年,海内外人士云集上海,怀念这位寓伟大于平凡的文学老人。

人们发现:巴金收藏了自己经手的几乎每一样文字资料和物品,甚至包括在饭馆吃饭的发票、在裁缝店制服的收据;“文革”之后,巴金向整个民族发出了要“讲真话”的呐喊声;巴金更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在五四精神之中“探取”的理想主义火种,是否还能照亮当下时代?

走近巴金,让我们继续叩问……

收藏“物无巨细”:从开国大典资料到饭馆吃饭发票

在上海图书馆一楼,巴金故居筹备近一年的《巴金的世界》纪念展,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了真实的巴金,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上千件展品多为首次展出。

巴金故居副馆长周立民介绍,巴金故居已经整理出的藏书约7万册,生活用品和其他藏品还难以统计,因为“还有300箱的东西没有启封”;这其中有两笔“书信财富”弥足珍贵,一笔是数千封名人书信,涉及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刘白羽、冯骥才等几乎所有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另一笔是上万封与读者的通信。

大到参加开国大典的全套文件资料,小到在饭馆吃饭的发票、在裁缝店制一件衣服的收据、装修和修理家电的凭据,只要有文字和生活的记忆镌刻其中,巴金全部妥为收藏。“可以说,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巴金把他生活中所有的细节都保留下来了。”周立民说。

巴金为何“物无巨细”加以收藏?周立民说,巴金有开办博物馆、纪念馆的意识。他发现,巴金去德国参加一次文学会议之后,从机票、到会议论文、到外国作家赠送的纪念品,都放进资料袋中,详细标注说明。

“巴金性格中有大气的一面,也有细致认真的一面。巴老曾提出要建中国文学资料馆,要建文革纪念馆,他很可能是从自己做起,收藏史料,他不是随口说说而无准备的。”周立民说。

期待“讲真话”:《随想录》引发社会集体反思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巴金先生离开我们9年了。这些年,我们是距离先生的期望更接近还是更落后了呢?”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说。

巴金的期待是什么?人们最难忘的,是“文革”后他提出的“讲真话”。

中国文学研究者李辉认为,巴金1978年底写的《随想录》,振聋发聩地对整个民族呐喊“要讲真话”,影响深远。

“当时几乎没有谁批判巴金,巴金站得最高,他从自我忏悔、解剖灵魂、道德上自我完善的高度来反思历史。”李辉说,《随想录》引发了整个社会集体性的反思,韦君宜的《思痛录》和杨绛的《回忆录》,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巴金“说真话”的影响。

但巴金所提出的“说真话”,亦是最难。作家赵丽宏说,“说真话”对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无疑是一种期待。三个字看似朴素,却含义深刻,要做到非常不易。“巴金为中国人树立一个道德标杆:讲真话,追求真善美。而真假、善恶、黑白,有一个漫长的返璞归真的过程。”

精神遗产:保持理想主义的姿态

走近巴金,记忆巴金,还原巴金。人们发现,巴金是一个终身的理想主义者。五四精神的火种,在他内心深处闪耀不息。

“让我们学习巴金,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说,巴金留下的精神遗产,是一种可贵的理想主义精神。巴金对理想的追求,几乎贯穿了一个世纪的漫长人生。

文学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说,在文学上,巴老坚守理想主义情怀,他创刊的文学期刊《收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办至今,有一条原则“不登广告”。曾经编辑部对巴老提出“能否破例”,而巴老断然拒绝:“是否已经活不下去了?”

“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中,文学是否要紧跟消费?文学是否要急功近利?”杨扬说,我们依然需要巴老这种理想主义精神,我们这个民族要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纪念巴金,勿忘巴金,让理想主义的光亮照进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王安忆说,当下时代,人们应该在消费和消耗中安静下来,倾听巴老的话,从心灵出发,与时代保持文学的关系、保持理想主义的姿态,而不是被物质挟裹湮没。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巴金诞辰 纪念巴金 理想主义精神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