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文人痴砚 以文为业砚为田


来源:俏丽boss杂志

南唐后主李煜就痴迷砚台,“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三者天下冠﹙宋李之彦《砚谱》﹚。”   宋代,更是“文人皇帝”辈出,宋仁宗、宋徽宗等都与砚有着深厚的情缘。

资料图

原标题:文人痴砚以文为业砚为田

文人用砚、爱砚、惜砚、藏砚。古人进京赶考必带一方砚台,这方砚台承载着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的远大抱负,记载着古代皇室、诸侯的治国之志。从研到砚这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凝结着独特中国文化意象。蕴藏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人墨客喜欢把书斋中各种珍品,以友相视,甚至入睡的时候都把一方珍砚藏于怀中。古时读书人依文墨为生计,苏东坡曾吟道:“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现在再来读这句诗,不免心疼惋惜。一方小小的砚台便能吐露出文人的愁思和窘境,但愿那一缕忧愁都随风而逝吧。

文人痴砚以文为业砚为田

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砚台除了实用价值、 欣赏价值、历史价值外,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古代,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许多门类的艺术品。除了文人喜欢之外,与皇帝的宠爱不无关系。南唐后主李煜就痴迷砚台,“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三者天下冠﹙宋李之彦《砚谱》﹚。”李煜在位期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了“砚务官”,“ 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

宋代,更是“文人皇帝”辈出,宋仁宗、宋徽宗等都与砚有着深厚的情缘。宋徽宗还亲自参与对砚台的石品的讨论。此外,从文人中选择的官员苏轼、米芾是这个时期砚台收藏家的代表。 对于砚台,米芾素有“米癫”的雅号,不光收藏,更是加以研究。宋徽宗让米芾写字,米芾写完后大胆向皇帝索要砚台,说砚台他用了,皇帝不该再用。皇帝应允后,米芾抱着砚台揣进怀里,弄得一身墨汁也无所谓。苏轼不只爱吃肉,同时痴迷名砚,还在砚上题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民族英雄岳飞的砚铭则是:“持坚守白,不磷不淄。”言简意胲,表达了坚贞的民族气节。

民间以砚台收藏著称的大家如项子京、董其昌等不可胜数。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对砚台更是情有独钟,亲自主持编撰了《西清砚谱》。同时期,淄博人高凤汉写的一本《砚史》详细记录了砚台的发展历程,是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纪昀、刘墉等人,也热衷于集藏名砚,藏砚之风极为兴盛。

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就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价值。砚台凝聚着中国人集体的记忆,包含着我们解不开的砚墨情节,其中所深藏的意义则须有心人继续去探求与解读。

为蠖村砚正名说到砚台,大多数人对广东肇庆的“端砚” 、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临潭、洮河沿岸的“洮砚”和山西绛州的“澄泥砚”这四大名砚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会知道苏州蠖村砚。2011年12月11日,一篇名为《为蠖村砚正名》的文章在《姑苏晚报》上发表,随后,引发多家媒体的关注和热议,《苏州工艺美术杂志》、《文化月刊》、《文化遗产网》等相继刊发了此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本期《俏丽》BOSS要为大家介绍的苏州蠖村砚传承人徐佩根。因为2007年蠖村石刻以苏州澄泥石刻的名称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2009年山西澄泥砚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蠖村砚”称作“澄泥石刻”是有悖于史实的。徐佩根意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为蠖村石正名变的迫在眉睫。一些媒体的报道也无所适从。名称五花八门,都在以讹传讹。为了给蠖村砚正名,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才最终发表了此文。好砚必有好石。以苏州灵岩山西的蠖村石雕制的蠖村砚,据文献记载已有近千年历史,其质地温润,色泽柔和,益亳发墨再以苏工精雕巧琢,实乃砚之上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砚铭 文人雅士 砚台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