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三河湖镇“边角经济”让“空壳村”饱满


来源:滨州日报

原标题:发展“边角经济”让“空壳村”饱满起来 “以前我们于尧村可穷了,到处乱糟糟的,看着就堵得慌。”3月17日,于尧村村民于本胜皱着眉对笔者感叹。 此前,滨城区三河湖镇于尧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村集体

原标题:发展“边角经济”让“空壳村”饱满起来

“以前我们于尧村可穷了,到处乱糟糟的,看着就堵得慌。”3月17日,于尧村村民于本胜皱着眉对笔者感叹。

此前,滨城区三河湖镇于尧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村集体一没资金积累,二没财政收入,大片常年废弃的涝洼地杂草丛生;村内空闲宅基断壁残垣。因为集体没有钱,村庄环境不能改善,群众问题不能解决,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也没人响应。

外出学习取经,汇聚发展“边角经济”共识

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了、有钱了,这些困难才能迎刃而解。但于尧村一没企业、二没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无疑是天方夜谭。

2013年4月,三河湖镇党委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到泰安参观学习。当地通过发展“边角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做法使于尧村党支部书记于凤利一下子“开了窍”,产生了开发利用废弃涝洼地、废弃宅基地发展集体经济的想法。

回村后,于凤利召集党员、群众代表开会,提出了利用村外大片涝洼地、房前屋后的闲散地搞集体开发,所得收入用之于民。

这一想法得到了党员群众的广泛支持,他们共同制定了“四统一”工作方案:村前、村后、村内空闲地统一收归集体、统一清除垃圾、统一进行整体改造、统一进行承包。随后,于凤利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讲明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对实施方案做了详细说明和动员,赢得了全体村民支持。

奏响四部曲,荒弃地变成“聚宝盆”

涝洼地“变废为宝”。于尧村一共动用2台挖掘机、5辆运土车,用时一个月共调土2600 余立方,对村外涝洼地进行改造,抬土造田26亩、池塘10亩,并在村中心位置平整面积1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用地,为种粮大户改造了面积1500平方米的晒场。改造好的土地和池塘分别以每亩230元、300元的价格对外招标承包,收承包费7.8万元,种粮大户晒场收入1万元,集体经济实现收入8.8万元。

空闲宅基依法回收。村里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了《山东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对村内的空闲宅基依法回收,拆除废弃猪栏、残墙断壁,用小挖掘机逐块进行垃圾清理,共运出垃圾130余车,整理空闲地大小23块15 亩,收承包费4.7万元。

绿化村庄建成“绿色银行”。对全村统一绿化设计,为承包户购龙柏苗1万株,紫叶碧桃2000株,法桐、白蜡、金叶榆、国槐、冬青等8000余株,共栽植经济苗木2万余株。这些绿化苗木一般3至4年即可出圃,仅龙柏一项村民可实现经济收入40万元,其中村集体实现收入4万元。

同时,于尧村别出心裁地收集农村废弃的老牛槽当做“花盆”,种植花草,使村里房前屋后不仅成了“绿色银行”,还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村集体富了,百姓过上和畅顺美的幸福生活

经过一番努力,2014年于尧村集体收入14.7万元,沉睡了多年的土地开发出了新活力。村集体有了钱,拓宽了村里的街道,修建了占地38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和1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还安装了景观照明灯。

“我们晚上没事,跳跳舞,唱唱歌,别提多高兴了。”正在扭秧歌的宋玉兰大姐笑着说道。

如今的于尧村,整洁、宽敞的街道,路旁绿树红花,朱墙青瓦,宛若园林;夜幕降临后,道路上灯火通明,群众们在广场上跳舞唱歌,欢声笑语不断……

据了解,目前三河湖镇77个村居依靠发展“边角经济”摆脱“空壳村”窘境的村居有52个,其中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有6个、年收入过10万元有12个、3万元以上的有34个。(胡德民 尹鑫)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边角经济 河湖镇 空壳村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