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大吴码头村66载民主和谐治村密码
2015年03月20日 09:52
来源:滨州日报 作者:李淑霞 李默
大吴码头村,无棣县碣石山镇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全村580户、1706口人,人均收入1.2万元。这些封面、纸张呈现不同时代印记的笔记本,记录了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大吴码头村每次会议、决策、收支等大事小情。
原标题:大吴码头村66载民主和谐治村密码
大吴码头村,无棣县碣石山镇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全村580户、1706口人,人均收入1.2万元。算不上贫穷,也谈不上富裕,却令来过这里的很多人称奇,并曾吸引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省市媒体驻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村也曾遇到其他村面临的共同问题,却始终民风淳朴、和谐如一,干群敞亮议事、社会稳定安然。历经66载风雨,这里没有出现一例村民与村干部矛盾激化的问题,没有一例群众集体上访,更无刑事案件发生。
66载民主和谐治村,大吴码头村有何“密码”?
27本“村情笔记”,呈现大吴码头村村务公开印记
村委办公室,高高瘦瘦的村支书吴臣义抱出三大捆笔记本,大小不一、样式各异、新旧不等,一数有27本。看得出,吴臣义对这些笔记本很珍惜,也保存得很仔细。
这些封面、纸张呈现不同时代印记的笔记本,记录了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大吴码头村每次会议、决策、收支等大事小情。记事虽简略,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数据一目了然。
随手掀开一页,只见上面写着,“2011年25日,收到吴保国欠款700元。”上面有经手人,还有红红的手印。吴臣义向记者解释,吴保国欠着村里的土地承包费,但常年在外,那次回来就把钱补交上了。
“我记工作笔记是跟村里已故的‘大队长’(相当于现在的村支书)吴克信学的。”69岁的吴臣义慢条斯理、思路清晰。
从1960年开始,在部队转业回乡干“村官”的吴克信就把每次民主商讨村庄事务的过程记录下来,大到村民宅基的分配、村规民约的制定,小到一分一厘的开销、一家一户的困难,每一项都清清楚楚……
上世纪70年代,成为村里“小队长”的吴臣义,也开始写工作笔记。如今,村里早已使用全县统一的《民主议政记录本》进行记录,吴臣义也成为村支书,但依然保持着写工作笔记的习惯。
“有事随时记录下来,一则防止自己忘记,以后有因记不清而产生分歧时方便查阅,再则也是方便群众对自己进行监督。”吴臣义表示。
在70岁的村民代表吴志宽记忆中,大吴码头村涉及村务的事历来透明敞亮,从没有藏着掖着私下“解决”的。拿低保来说,过去一些地方,人情保、关系保不同程度存在。“在我们村谁是低保户,村民一直清清楚楚。把各家情况摆出来一对比、讨论,条件在那摆着呢。”吴志宽觉得,村里事事公开了,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村干部不敢干,也不会干,“1700多双眼睛盯着呢!”
大吴码头村历任村干部都有这个胆气——事事拿到桌面上来!
3月5日,村民吴炳海找到吴臣义想让他给批块宅基地盖房子。吴臣义向他解释,这事不能说咱俩商量下就行了,得班子开会讨论,得征求村民代表意见,还得向上报批,一步步按程序来。
处处还干部一个清白,事事给群众一个明白。大吴码头村的村务公开打上了不同时代的印记,由过去的财务收支、农业税收缴、农资供应、特困救助、救灾物资发放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增加到现在的土地调整、计划生育、殡葬改革、村庄规划、换届选举程序和为民服务代理办事流程等全部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近几年,又增加了土地征用及补偿标准、社会保障、民生工程、村庄环境整治等项目。
“群众关注什么我们就公开什么,什么问题与群众利益有联系就公开什么。”吴臣义表示。
小到一分一厘,大到上百万元,村财务都有据可查
村委会资料室里有三个大铁橱,摆放着村里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1998年“双代管”之前的账本。村会计吴国华拿出钥匙,打开一个柜门,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档案、卷宗按年度、门类装订,有封面,有目录,检索非常方便。
这些档案资料中,从村里每一笔收支、宅基地权属,到三提五统任务完成,上级划拨的每一笔救济款、救济粮的分配使用等情况,都有据可查。就连1951年实行第一次土地改革时的房屋土地所有权证都被完整地保存着。
吴国华抽出一个档案盒,记者翻到一页单据,上面写明:“1985年2月20日,购买4节电池,共1元钱”。
“小到几元几角钱的笔墨纸张,大到上百万元的改电、修路费用,各项花费都有明确记录。”吴国华表示,这几年,村集体每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其用途、去向,村班子都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并及时公开。到现在为止,村里既无外债也无内债,不欠群众一分钱。
村干部说话不灵,多是因为村里财务不公开,群众怀疑有猫腻,觉得“村里的钱、物都被村干部吃了喝了用了。”而在大吴码头村,历届村班子威信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账目清楚、公开透明。
“俺村在经济上历来实行‘三权分立’:有权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账,管账的不碰钱。村里还一直设有监督村内财务的群众性组织,每月定期公布账目。”吴臣义表示,村子乱一般是乱在经济上,经济透明了,村干部威信上去了,村里才谈得上稳定和发展。
这些保存完整的村“档案”成了大吴码头村的传家宝,除了保证村内财务规范,还避免了与邻村的纠纷。吴国华告诉记者,前几年土地整合项目时,有一块地与付家码头村有争议,村里一查档案资料,哪个村多少地、位置划分等都记载得非常明确。
要说集体财务的事,最大的得算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集体“分队”。当时,村“两委”以账目记录做基础,征求大家意见后,或平分,或公开标价拍卖,资金收入交归集体再按人头平均分配,没有一人提出异议。
吴国华向记者展示了1982年11月各小队处理分配财产的记录,其中五小队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去向分别为:房屋款3730元、牲畜款7085.1元、物资款1945.6元、收回款2446.69元、库存现金2855元,其他178.61元,合计18241元。其中,社员借款17000元,其他借用1241元。
好制度不折不扣地运行,不适应发展的则加以改变
大吴码头村60余年的民主和谐,得益于历届村班子都不是以个人意志、好恶行事,而是靠制度管理村。“好的正确的制度、村规民约,历任班子都不折不扣地保留运行下来。”吴臣义表示。
在农村,宅基地划分是大事,管理不善极易产生纠纷或导致乱占乱用情况发生。而大吴码头村的宅基地管理,一直延续着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村民有偿使用的规定。在对宅基地进行规划时则严格测量,土地面积甚至精确到“毫”(一毫相当于一亩的千分之一),划定后拍照并张榜公布,供群众评议。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有些不符合文明进步的陈规陋习怎么办?上世纪70年代末,无棣县大力推行火化制度和殡葬改革,大吴码头村就给予了积极响应,并探索形成了一套节俭办丧事的新风俗,写进了村规民约。
村里成立白理事会,集体出资盖起祠堂,划出一块盐碱地作为公墓。村“两委”要求,村民去世一律火化,不用棺木,改用骨灰盒;不看时辰,不雇吹鼓手,不烧纸人纸马,只是放哀乐;夫妻两人中一人去世,先将骨灰放进祠堂,等两人都去世才进公墓合葬,但不留坟头。30余年来,仅丧葬改革一项,大吴码头村就节约土地百余亩。
推行“薄葬”的同时,村里大力提倡“厚养”,年年组织评选“五好家庭”,近年来又大力开展好媳妇、好儿子等评选,鼓励善待老人。对于年满60周岁无人照料的,村里则免费供给吃住。
成立群众监督组织,民主议政公开透明
30余人围桌而坐,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气氛热烈。3月份的民主议政日,大吴码头村主要有三个议题,一是商议春季生产,备好农用物资、浇水等事宜。二是村会计就上个月的财务收支进行详细说明。三是关于村里秧歌队购置道具花费及收入说明,以及下一步村里的硬化、绿化安排。
“俺村的民主议政可是有年头了,村里历来都让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参与村务管理,并且赋予他们监督权甚至否决权,村里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同意才能实行。”民主议政日结束后,村民陈荣芬向记者表示。
大吴码头村的民主管理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村里的贫协委员会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村里成立了理财小组,对村务决策、财务开支实施监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村里成立了农民议事会,大小事情都由村“两委”班子提请议事会商量,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务、财务实施监督。
在大吴码头村,村“两委”讨论通过,但被群众“卡住”的事情时常会遇到。比如,该村有条死胡同,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村“两委”商量要打通,拿到民主议政会上讨论,多数群众觉得村里财力有限,而打通道路牵涉五六户人家,迁占等各项成本较高,就暂时搁置。
吴臣义坦言,关于民主监督的这些“组织”,其他村其实也大都设有,关键还在于“是不是当回事”,是走形式还是真执行。而在不同的时代、阶段,民主议政在大吴码头村的模式虽有不同,村务公开的具体内容也有区别,但公开接受民主监督的原则始终不变。
大吴码头村民主议政60余年,议出了融洽的干群关系,议出了村“两委”的威信。去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每个职位有效选票840张,村“两委”成员得票均在610票以上。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村“两委”班子成员都是连选连任,一干几十年。村集体先后荣获“省级明星村”、“省级科技工作先进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