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海防苇场由单一种芦苇转向多样种养
2014年08月19日 11:03
来源:滨州传媒网—滨州日报 作者:李振成
随着海防办事处“突破苇场”战略的逐步实施,由一个1.5万亩的原盐生产基地、一个3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一个2万亩的原生态旅游景区、一个1500亩的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区构成的“四一”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
原标题:由单一种芦苇转向多样种养 职工收入增长6倍
滨州传媒网—滨州日报沾化讯 三年时间,职工收入由每年五六千元增长为三四万元,成功开发未利用土地2.6万亩,196名职工实现了二次就业、创业,走上了小康之路……这是沾化海防苇场体制转型带来的可喜变化。
开发未利用地,发展现代农业
面对困难,作为主管部门的海防办事处,通过充分论证,2010年大胆提出实施未利用地开发,在荒碱地上发展现代农业的想法。此想法一经提出,立刻遭到了绝大部分职工的坚决反对,多年来形成的种养芦苇习惯和对农业种植的一无所知,让职工心中有太多的顾虑。万般无奈,苇场投资试开发未利用地1000亩,免费分给20名职工试种棉花。春去秋来,20名职工均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经营好的当年纯收入5-6万元,经营不善的也盈利2-3万元。在实实在在的效益面前,绝大部分职工有了转型的信心。
2011年,苇场召开全体职工大会,讨论表决体制转型方案,196名职工参加,98.5%的职工同意实施经营体制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根据自愿原则,当时就有145名职工选择从事农业经营,自愿放弃从事多年的芦苇种养行业,在收益上与苇场脱钩。为切实做好这次体制转型改革,苇场组织职工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永福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选举了5名股民代表,实行统一管理经营,其他股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自己创业,或外出打工,年底统一享受分红。永福公司当年开发未利用地1.7万亩,并全部承包给香港南华集团进行改良试种,当年145名入股职工每人分得红利近万元。
有了这次改革的成功经验,2012年,在职工的强烈要求下,苇场又实施了第二次改革,开发未利用地9000亩,把第一次改革剩余的40多名职工全部吸纳进了永福公司。至此,196名职工从苇场整体剥离,极大地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外出创业、就业也有了时间和空间,增加了收入。2013年,职工在外出创收的同时,年底每人从永福公司分得了1.5万元的红利。职工王建勇在领取红利时高兴地说:“我在外打工挣了不少,再加上这1.5万元的红利,一共有4万多元,这是我种芦苇时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啊!”
引来香港和天津的大项目
坐拥2.6万亩土地这棵“梧桐树”,很快就引来了两只“金凤凰”——香港南华集团和天津建业农庄奶牛两大项目。香港南华集团2011年入驻,2012年正式注册成立了沾化华裕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主要栽植枣树、甜水梨、杨树等经济作物,以及棉花、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建设防护林18公里。目前整个项目已完成2.6万亩土地深松、灭草、整平,开挖田间排水沟53条、中心排水沟3条,新筑干渠3条,清淤长度8989米,新增闸口4处、涵112处,建设大型临海排水闸1处。今年已栽植梨树13万棵、枣树6万棵、杨树15万棵、白蜡20万棵。成功试种小麦5983亩、棉花600亩、玉米13251亩、高粱1715亩、以色列蓖麻1000亩。华裕农业丰富的青储资源,很快引来了天津建业农庄奶牛项目的落户。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占地总面积4800亩,规划建设养殖区300亩,技术研发区100亩,饲料生产加工区200亩,奶牛科技示范区4200亩,将按照养殖、粪污综合化处理利用、种植一体化的生态养殖模式,努力打造现代化万头奶牛养殖循环经济示范区。
随着海防办事处“突破苇场”战略的逐步实施,由一个1.5万亩的原盐生产基地、一个3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一个2万亩的原生态旅游景区、一个1500亩的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区构成的“四一”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
芦苇生产成本提高,让苇场经营陷入困境
海防苇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沾化县乃至滨州市响当当的企业。作为全市乃至全省最重要的造纸原料生产基地,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高,职工每月领取工资的同时,年终还能领取万元的奖金,效益可想而知。但是,进入1990年代末,随着职工队伍的膨胀、芦苇生产成本的提高和芦苇销售价格的下降,苇场的生产经营跌入了低谷。1997年至2009年十多年间,职工年收入最低时仅72元,高时也就1万元左右。如何实现企业转型提效,最大限度地增加职工收入,稳定职工情绪,成为摆在沾化县海防办事处面前的最大难题。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