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洪胜最后心愿:捐献眼角膜


来源:滨州日报

滨州传媒网-滨州日报讯 “我没有任何要求,就是捐献我的眼角膜。“捐献眼角膜”;“一定让孩子考研”;“葬在老家,陪伴父母”——面对同事和亲人,刘洪胜说出了他的三个愿望。

原标题:向社会尽最后一份力:去世后捐献眼角膜

“我没有任何要求,就是捐献我的眼角膜。”4月23日,在医院隔离病房内,50岁的刘洪胜强忍着身体的病痛,带着因高烧持续不退而产生的虚弱感,喘着粗气一字一字向前来慰问的市公路局局长刘占勤和同事们吐露着心声。

刘洪胜身患白血病,生病之初,全市公路系统干部职工为他捐款11余万元。现在,为了给社会“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他做出了捐献眼角膜的决定。

坚持用不听使唤的手签下眼角膜捐献协议

“等病好了,我会立足本职回报社会。”这是2013年11月1日,刘洪胜对前来慰问的同事所说的。当时,刘洪胜在北京307医院就诊,他的大哥和妹妹刚刚为他做了配型。

刘洪胜是市公路局的一名老职工,他靠着认真、勤奋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2013年10月份,刘洪胜被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即白血病前期,持续高烧不退。得知消息,从机关干部到一线施工员、养护员,他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短短两天,全系统共捐款110225元,并前往北京送到刘洪胜的病床前。

但是,不幸的消息是配型失败了。经过两三个医院的辗转,刘洪胜在2013年12月30日回到滨州,在滨医附院接受治疗,在此期间,他一直高烧不退,病痛折磨着他的身体,于是刘洪胜考虑到了最坏的结果。在这种情形下,刘洪胜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经过咨询,除了眼角膜,血液病患者别的器官无法捐献,于是他决定:捐献眼角膜。

“昨天下午签的捐献协议,他的手都已经不听使唤了,但还是坚持亲手签字……”刘洪胜的妻子张娟说,她一开始不同意,自从回到滨医,每当丈夫提出“捐献遗体”,她总是哭着说,“别提这事”。她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是这些年的相处,她同样清楚丈夫是一个犟脾气,认准的事情从来不回头。最终,她同意了。“他这是做好事,能为他人带来光明,我和孩子应该理解和支持他的决定。”张娟说。

三个愿望:“捐献眼角膜”;“一定让孩子考研”;“葬在老家,陪伴父母”

对于刘洪胜做出的决定,他的儿子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现在孩子正在烟台大学读建筑设计专业,自从父亲生病,他就一直陪在身边。“家里尊重他的意愿,我理解父亲。”孩子表示,同事们送来捐款后,父亲就抓着他的手说,“咱家条件不好,要是没有同事们和社会的爱心,我早就不行了”。直到后来,刘洪胜说他要捐出自己可用的器官时,作为儿子已经非常理解。

“捐献眼角膜”;“一定让孩子考研”;“葬在老家,陪伴父母”——面对同事和亲人,刘洪胜说出了他的三个愿望。

“本来是想把我的全部器官捐献出去,捐给学校、捐给医院,让人们作为医疗研究用。后来知道,我长的是血液病,其他器官都不能用,只有眼角膜可以捐献。”4月22日下午,刘洪胜在眼角膜捐献协议书上签了字。

“一定让他考研!”病床上的刘洪胜念念不忘的第二个愿望与孩子有关。为此,当初孩子填报志愿时特意挑选了一个有助于未来深造的学校和专业。张娟说,住院期间,病床上的刘洪胜重复了好几次,孩子每次在旁边都含泪答应着。

“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才10岁。这些年对父母也没尽到孝义。我走后,把我安放到老家,在父母亲的身边,陪着他们。”这是刘洪胜的第三个愿望,父亲早逝,他愿以后永远陪在父母身边。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琦]

标签:捐献眼角膜 刘洪胜 捐献遗体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