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随迁子女滨州高考 感觉挺好


来源:滨州传媒网

赵元平介绍,外来务工人员有的是打工仔,有的是白领,他们的子女从小生活在山东,接受的也都是山东的教育,异地高考的要求非常强烈。”  今年艺考,陈泳升报考的都是些山东省外的大学,最终收到了湖北和海南两所大学的专业合格证书。

原标题:随迁子女滨州高考 感觉挺好

·编后·

异地高考

城镇化题中要义

人口流动早已冲破了户籍限制,随迁子女难以在异地参加高考造成了外来人员就业稳定性不强,已成为城镇化面临的一大问题。

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为解决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之间的平等权利问题,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与义务教育等基础公共服务强调均等化不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一种择优录取的选择。由于户籍原因出现的差异,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异地高考的实施,体现了教育上的公平。”邹平县教育局调研室主任赵元平说。

赵元平介绍,外来务工人员有的是打工仔,有的是白领,他们的子女从小生活在山东,接受的也都是山东的教育,异地高考的要求非常强烈。虽然没有户籍,但外来务工人员为当地城市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

陈泳升是今年山东异地高考的考生之一。陈泳升的户籍所在地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岔路镇后柴村, 2004年,年仅9岁的陈泳升转学来到邹平县。得益于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今年陈泳升幸运地在邹平县参加了高考,避免了因鲁浙两地课本差异可能导致的各种不适应。

从留守儿童到随迁子女

2000年,陈泳升的父亲陈德江在邹平县开了一个家具厂。2004年,年仅9岁的陈泳升转学来到山东省。“孩子的爷爷奶奶身体不太好,一直让他们带着怕累着他们,我们也愿意孩子在身边。”陈德江说。

从浙江到山东,从饮食习惯到方言,对陈泳升来说是个不小的阻碍,但他还是坚持要来。“爸妈在我小的时候就在外地工作,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很久都见不到一面,感觉自己像个孤儿,我很想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所以就过来了。”陈泳升说。

初到邹平,喝不惯水吃不惯饭,甚至都听不懂同学们的方言。但这样的生活陈泳升依然觉得幸福,因为每天都能见到父母。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陈泳升已经完全习惯了邹平的生活,跟同学交流时,还能说一口流利的邹平话。

异地高考政策给随迁子女带来“福音”

今年之前,外省学生在山东上学,都得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陈德江很是担忧。“来回转学怕耽误孩子的学业,而且两省间的学习内容和考试思路都不太一样,要回去考试得提前回去上学。本来准备等孩子高二的时候就把他送回去,让他适应一段时间。他爷爷奶奶带不了,我跟媳妇就得回去一个人,肯定就得耽误工作了。”陈德江说,“后来听说可以异地高考了,我们全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让孩子留在山东考试。”

陈泳升是个艺术生,考的是音乐专业。初三的时候喜欢上了音乐,从自学到找老师教,是同学们眼中的“音乐家”。“在浙江老家,学艺术的很少,我认识的朋友没一个学音乐的,教育水平没山东好,回去就得放弃这一块。”陈泳升说。“而且记事之后我都是在山东长起来的,对这儿还是有感情的,所以选择留在山东完成学业。”

今年艺考,陈泳升报考的都是些山东省外的大学,最终收到了湖北和海南两所大学的专业合格证书。“男子汉就得出去闯,报省内的学校离家太近不好。”陈泳升说。陈泳升所说的“家”就是在邹平的家,在他眼里,虽然户口不在这儿,但经过十多年的生活,他早把自己当作是半个山东人。 

今年,山东省首次实行异地高考,具有山东省高中段学校学籍并有完整学习经历的外省考生可在山东参加高考,给了随迁子女一个公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郝佰云]

标签:高考政策 陈泳升 随迁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