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心脏病是市民生命"第一杀手"


来源:滨州日报

只有降低以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的发病率与伤害的发生率,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滨州市居民的死亡率。预防和控制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促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与伤害的发生率,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居民的死亡率。

原标题:滨州市疾控中心:心脏病是市民生命“第一杀手”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解滨州市居民死因分布特点,评价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危害程度,日前,滨州市疾控中心对滨州市2012年居民死因资料进行了全面分析。

结果显示,在构成2012年滨州市居民主要死因危害中,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疾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排前5位。而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伤害是造成“早死”的主要死因,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分居恶性肿瘤死亡的前4位,运输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自杀和中毒是伤害的前3位死亡原因。这一情况与国内其它地区基本相符,前五位死因与全国基本相同。

所以,只有降低以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的发病率与伤害的发生率,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滨州市居民的死亡率。

近年来,滨州市慢性病的构成从低年龄组到高年龄组依次上升,伤害则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现象。1岁至44岁年龄段伤害所占比例为42.51%,与慢性病相当,尤其是15岁至44岁年龄组精神压力负担重,超过了慢性病的比例,特别是自杀,主要集中在这一年龄段。所以,应特别关注这一年龄段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肺癌已成为全市人群恶性肿瘤首位死因,可能与吸烟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由此,应根据滨州市疾病死因结果分析情况,结合滨州市实际情况,探索建立由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慢性病防控机制,制定以肿瘤、意外伤害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策略。同时,进一步完善慢性病防治政策环境,减轻居民因慢性病导致的经济负担。

专家分析,滨州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7.01岁,以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死亡率降低20%,人均期望寿命便会增加1.11岁。所以,预防和控制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促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与伤害的发生率,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居民的死亡率。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琦]

标签:慢性病 滨州市 疾控中心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