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滨州教师入藏支教:用一年换一生感动


来源:滨州传媒网-滨州日报

滨州传媒网-滨州日报讯 2013年9月23日,在成都飞往西藏日喀则的飞机上,透过舷窗,吴建忠和王儒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阳光和天空,阳光很明媚,天空很湛蓝。分给沾化县的援藏名额是高中化学教师,怀着对西藏这块净土的向往,王儒民也加入到支教队伍中。

原标题:义无反顾报名入藏支教用一年时间换一生感动

资料图

2013年9月23日,在成都飞往西藏日喀则的飞机上,透过舷窗,吴建忠和王儒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阳光和天空,阳光很明媚,天空很湛蓝。这一年,他们成为山东援藏教师团的成员,将在日喀则地区完成一年的支教工作。怀着对那片遥远土地的向往与期待,以及对未来未知考验的忧虑与些许不安,他们踏上了旅程。

“很早就有个梦想,想到偏远的地方去看看,了解那里的教育状况,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来到日喀则,实现了我的梦想。”吴建忠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已经适应了那里的生活,爱上了那片土地,并与当地藏族学生和藏民结下了深厚情谊。而这段支教经历,将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宝贵回忆。他们也希望有更多教师参与到援藏队伍中来。

由于工作原因,记者通过电话和QQ方式对两人进行了采访。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将用一年时间换得的感动一生的援藏故事。

义无反顾报名入藏支教,为历练也为实现夙愿

吴建忠今年41岁,滨州市杜店街道范集村人,在滨州行知中学教英语。王儒民今年36岁,沾化县富源街道大王村人,是沾化县第二中学化学教师。去年8月,他们收到了援藏通知,到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综合高中任教,并帮助培训教师。

发到滨城区的援藏通知,要求教师必须为中级职称、英语专业、45周岁以下,这刚好跟吴建忠的情况吻合。“那一刻,我想,这不正好是实现梦想的机会吗?就没有考虑别的,连和家人商量都没有,就报名了。”吴建忠说。分给沾化县的援藏名额是高中化学教师,怀着对西藏这块净土的向往,王儒民也加入到支教队伍中。

不过,最初两人的家庭都有反对的声音,而他们也着实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我的母亲已经七十多了,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姥姥。我的妻子和女儿都没有离开我这么长时间,特别是我的女儿,刚上高中,正需要我这个当老师的父亲平时督促一下。”吴建忠说。

家庭的压力让他们内心犯难,而真正去到偏远的藏边,能否适应那里的生活,也是他们的顾虑——他们在网上查过,那边的自然环境干燥、缺氧、严寒,哪怕是小小的感冒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同样,他们也为能否胜任这项神圣的任务而担忧。“但我觉得既然报上名了,就要全力以赴,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王儒民说。

2013年9月21日,吴建忠和王儒民从滨州出发,赴济南跟援藏团会合。这个团队一共14人(其中领队1人,教师10人,省教育厅送行领导3人)。

22日,团队启程飞赴成都转机,23日,抵达日喀则和平机场。旅途中,学校条件有多艰苦、学校的老师好不好相处、学生听不听话,这些问题,都萦绕在他们脑海中,期待着揭晓答案。

一下飞机,他们便感受到“仿佛离自己很近”的太阳,同时也被圣洁的白云、透亮的蓝天,四周环绕的雄伟高山所震撼。在乘坐大巴赴日喀则的途中,他们看到了藏人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看到了与东部风格迥异的房屋造型。穿过南木林大桥,行驶在雅鲁藏布江南岸公路时,他们距离家乡已有4000多公里,感觉真正到了异域他乡。

西藏最美的是那些孩子们——纯洁不逊神佛,透彻好似冰雪

到达目的地后,吴建忠和王儒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所新建的学校,他们的宿舍是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比起预想中的艰苦条件,两人感到格外满足,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学校领导对我们期望比较高,希望我们带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吴建忠说。

对于这里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都晒得黑黑的,习惯席地而坐,所以衣服上都有很多的尘土,但都遵守纪律。“交流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尽管他们从小学汉语,但我们说话稍快些他们就听不懂了,而且他们说的汉语不标准,我们很难听出什么意思。”吴建忠说。

10月21日,吴建忠开始正式接班上课,他承担了三个高中班的英语教学工作。第一堂课,吴建忠安排的内容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在内地几分钟就完成的事儿,在这儿却用了整整一节课。王儒民的情况也差不多。“学生们非常热情,但课上得不是很顺畅,没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有一次上课,王儒民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知道物质总的质量和分子的数目,一个分子的质量是多少?这样的题目却没有一个同学能做出来。“这都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竟然是这样一种情况。”王儒民有点无奈。王儒民就打了个比方说,十个苹果共五斤重,那么一个苹果有多重?结果问了好几个同学还是没答上,有个同学举手起来回答是2元钱,后面的同学立刻纠正他说一个苹果没那么贵。孩子们质朴的想法逗笑了王儒民。

学生们的基础差成为他们的共识,但这些高一的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他们只好在教学上降低标准,并放慢速度,一遍一遍地去讲解。并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跟学生个别谈心、交流,给他们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告诉他们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让他们在思想上先与内地学生接轨,树立起远大的学习目标,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生们的眼中,课堂上的吴建忠、王儒民是严厉的老师,课下却是亲切的朋友。孩子们亲热地叫他们“Wu Sir”、“Wang Sir”。在课后与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吴建忠和王儒民也感受到了他们最“原生态”的真诚与善良。

他们眼中的西藏学生,每一位都是“艺术家”,能歌善舞,拥有清澈的嗓音和美丽的舞步,这让他们感到惊讶。因为地域原因,他们思想单纯、知识面窄,但他们想了解高原之外的一切,也怀着单纯而简单的梦想——上大学、有工作。他们真诚、热情、豪爽、率直,对心灵和精神的渴求远高于物质,他们同样期望美好幸福的生活。

这些藏族学生对支教教师的感情也格外深厚,把他们视作亲人。课余时间,他们一起分享见闻和零食,跳起欢快的锅庄舞。“有学生曾对我说,‘老师,你教我们一年就回去了,还这么卖力,班里学生都挺感激你的。’”王儒民说,当时心里的感动难以言说。因为西藏高考的分数线不高,这些学生倘若能多学会一点知识就多一分考上大学的希望。所以,吴建忠和王儒民想尽最大的努力,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圆大学梦。

或许时隔多年以后,吴建忠、王儒民向别人说起这段经历时,会告诉他们,西藏最美的不是连绵起伏的唐古拉雪山,不是碧如宝石的纳木措天湖,而是那些孩子们——那些纯洁不逊神佛,透彻好似冰雪的孩子们。

“朝夕相处,有授课,有玩闹,有合影,有生活。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好像我们就该做一次师生,用佛教的话来说,这就叫缘。”吴建忠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琦]

标签:吴建忠 三口一杯 藏人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