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英菲尼迪国产提速 将成戴雷的机会与任务


来源:车讯网

原标题:英菲尼迪国产提速戴雷的机会与任务 刚刚在5月1日走马上任英菲尼迪中国事业部总经理的戴雷,上任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微服私访”京城英菲尼迪某4S店了解并指导工作。之于戴雷此举,该4S店负责人在微博

原标题:英菲尼迪国产提速戴雷的机会与任务

刚刚在5月1日走马上任英菲尼迪中国事业部总经理的戴雷,上任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微服私访”京城英菲尼迪某4S店了解并指导工作。之于戴雷此举,该4S店负责人在微博上回应:我们终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从言语中不难读出,英菲尼迪经销商对过去的无奈以及对“一把手”亲临的激动之情。

英菲尼迪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戴雷

英菲尼迪品牌力不足、销量增长远远落后于预期、库存居高不下、国产化迟迟不能敲定,这些都成为制约英菲尼迪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因素。就在4月28日,英菲尼迪国产工厂在襄阳举行奠基仪式,这也标志着英菲尼迪国产化进入倒计时。

前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加盟英菲尼迪、国产工厂奠基,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那么,戴雷能否以成功操刀宝马的手法开拓出英菲尼迪在中国的新局面呢?答案是:机会与任务并存。

戴雷的机会

当下,中国豪华车市场方兴未艾,世界级一线豪华品牌依靠中国谋得发展的“套路”屡试不爽,然而英菲尼迪并没收如愿以偿。过于个性、年轻化,缺乏品牌积淀掣肘着英菲尼迪在中国的市场表现。

2010年,英菲尼迪在中国的业绩预测是实现1万辆销售,然而实际销量为6千多辆,到了2011年,英菲尼迪在中国的销量达到1.9万辆,增长速度高达60%。世事难料,2012年受德系豪华品牌降价以及钓鱼岛事件影响,英菲尼迪销量出现下滑,销量仅为1.6万辆。不增反降,让事任英菲尼迪中国事业部总经理的吕征宇很是头疼。

在2013上海车展接受采访时,吕征宇对英菲尼迪品牌做了如此诠释,“英菲尼迪是年轻的豪华品牌,我们更注重需求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群体对产品和品牌诉求需求,以及行业领先的科技体现品牌价值,我们更着眼于自己品牌打造,并将不趋同、不跟随作为我们策略。”言外之意,英菲尼迪力求个性化,销量并不能说明实质问题。尽管吕征宇对英菲尼迪品牌定位阐述精准,但,这并不是日产雷诺CEO卡洛斯戈恩要的答案,当然,英菲尼迪全球总裁约翰•德•尼琛亦不满意,因为按照目前英菲尼迪的销量态势,2017年20万辆的目标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一个好的品牌需要销量来证明,更需要懂得的人来做舵手。4月26日英菲尼迪官方表示,前华晨宝马高级营销副总裁戴雷将接替吕征宇,成为新任英菲尼迪中国事业部总经理。

7年间,宝马在华经销商数量从60家扩展到近400家,宝马销量从两万辆攀升至2012年的32万辆,这两组数据是对戴雷最“数字化”的评价。如果戴雷能使英菲尼迪比肩宝马,将是他能力最好的体现。

好汉不提当年勇。英菲尼迪与宝马品牌存在明显差距,戴雷在宝马的当年之勇未必在英菲尼迪上能延续。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分析人士认为,宝马作为德国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营造的形象非常成功,开奔驰做宝马的俚语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宝马在品牌力上占据优势,重点在产品定位以及本土化上。“而英菲尼迪就不同了,这个诞生于北美市场的日系品牌在国内的认知度比较低,而品牌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且英菲尼迪车型全部为进口,在价格上没有ABB的优势。”上述人士不无担忧地说。

然而作为“中国通”的戴雷有着操盘宝马的丰富经验,而英菲尼迪在北美有着与奔驰、宝马、雷克萨其分庭抗礼的底蕴,更为重要的是,英菲尼迪又以独特前卫的设计、出色的操控表现和顶级的客户服务著称。因此,英菲尼迪对于戴雷来说,无疑于一块肥沃的处女地。

正因戴雷丰富的经验,才有了吕征宇的“明升暗降”。戴雷的上任被诸多人看好,希望他能再现“宝马速度”。无独有偶,4月28日,英菲尼迪国产化工厂在湖北襄阳高调奠基,这也为戴雷擅长的“产品本土化战略”提供更多可能。不过,在各种可能的成绩前面,戴雷需要先完成英菲尼迪的一些“历史遗留任务”。

戴雷的任务

戴雷在推进本土化战略以及制衡营销渠道方面是一把绝佳好手。2007年,戴雷由宝马大中华区业务拓展总监升任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也就是从那时起,宝马大中华区开始对华晨宝马进行收权,华晨宝马销售相关部门并入宝马大中华区。收权的背后是,宝马对营销体系的整合,提升对中国市场的运作效率,平衡宝马与华晨宝马的关系。彼时华晨宝马没有出现北京奔驰与奔驰中国的尴尬一幕,戴雷在其中的起到了关键“润滑作用”。戴雷也正是以这种能力,而被英菲尼迪高层看好。

急流勇退谓之知机。喜欢中国文化的戴雷深谙此道,功成身退更有价值空间。而他执掌英菲尼迪在中国事业部,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如何拯救英菲尼迪于“价格战”、“高库存”的泥潭,成为最紧迫的任务。

提升品牌力、整合营销体系、产品战略规划、重塑价格策略、制定国产化英菲尼迪的销售模式都统统往后站。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自2012年10月以来英菲尼迪经销商库存系数持续高于警戒线,今年2月英菲尼迪经销商库存系数更是高达5.2(积压车辆相当于5.2个月累计销量),成为当月库存系数最高的品牌。而在2012年上半年,英菲尼迪便以6.18的数字高居库存系数榜首。也就是从2012年开始,英菲尼迪的经销商陷入亏损状态,经销商不得不通过“加码降价”断臂求生——官方宣布降价7万,经销商主动加码3万,优惠成为10万。

更有甚者,在今年2月底,英菲尼迪G系轿车在北京经销商处一度出现20万元的优惠。如此看来,戴雷上任第二天便“微服私访”经销商并非“高风亮节”,而是“必须滴”。

消化库存的战役如果成功,戴雷除了修补英菲尼迪因价格战导致的“外伤”外,还要进行内功的修炼,那就是,如何使英菲尼迪去“日本化”。2012年英菲尼迪1.6万的销量之所以比2011年1.9万辆下降,除了德系三强的本土化价格优势,保钓事件不容小觑,因为,同来自北美的本田旗下高端品牌讴歌出现大面积退网,也是发生在2012年。今年1月份,英菲尼迪总裁约翰•德•尼琛在接受媒体采访称,“英菲尼迪是一个亚洲品牌,并不属于某一个国度。英菲尼迪同母公司日产相当独立,区别明显。我们是一个亚洲豪华品牌。”然而,3月英菲尼迪库存系数仍居高不下。

否极泰来。困境中的英菲尼迪迎来了戴雷,创造宝马神话的他具备操控豪华品牌的能力。然而,能力需要量化的考验。如果年初翰•德•尼琛提出的“英菲尼迪2017年在中国市场销量达到20万辆”的命题成立,那么英菲尼迪的年增长率为150%。2013年戴雷英菲尼迪的销量答卷必须是,4万辆。

相关新闻:

标签:英菲尼迪 任务 机会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