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新能源汽车准入酝酿开闸:微电动还在博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即使拿到了特批资质的企业,未来只能局限在电动汽车生产经营,而不能进入传统轿车领域生产经营,资质是单独面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但反对者的意见是,在不具备强大的监管体系之前,无论是对微电动还是正规电动车,中国都不可能把准入的闸门一下子放开。

微电动还在等待

有人在运作牌照,有人已经开始生产。在山东已经有近400家规模各异的企业把自己生产的微电动车卖到消费者手里。与传统意义上的纯电动车不同,由于生产流程的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已经在马路上运行的微电动车,至今也没有拿到生产资质。

“政策的讨论已经进行到两三个部委走流程,所以具体的准入标准和如何获得资质,要在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内才会逐渐明朗。”冯冲在与投资人的交流中获悉,对微电动车,主管部门的态度是,“完全放开基本不太可能,毕竟在微型电动车的制造水准上,各企业生产技术参差不齐,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制定标准淘汰落后技术,使产品达到较高水平之后,才有可能获得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否则就按四轮摩托车的方式管理”。

这一管理思路事实上与传统汽车相同,即把管理力度主要放在前端,在准入环节上严格把关。但这一模式目前并没有取得所有人的支持,王青就是反对者之一。在他看来,作为新兴事物,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完全可以结合新的商业制造模式制定,不管是什么样的电动车,只要企业愿意做,就让它来做,最后的成败由市场决定。

王青的观点主要借鉴了美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与中国“严进宽出”的要求相反,美国的做法是“宽进严出”。在美国,每个企业都可以生产电动车,只是产品生产出来后,要接受相应的技术法规约束,确保安全性。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特斯拉能在美国诞生的重要因素。

但反对者的意见是,在不具备强大的监管体系之前,无论是对微电动还是正规电动车,中国都不可能把准入的闸门一下子放开。

而就在业内对新能源准入问题激烈争辩之时,特斯拉又在尝试一种新的模式。有媒体报道,特斯拉方面已与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多次会面,双方谈论的主要内容是,由富士康代工特斯拉,以降低后者在电池等关键技术上的生产成本。

如果这一模式成型,未来所谓的准入问题也许就不再重要,因为投资者完全可以把资金投在技术研发环节,然后找生产企业代工,贴牌生产。这对一些传统车企来说也不是一个坏消息,因为与生产资质相比,它们更关心在即将到来的电动车时代,自己将扮演何种角色。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冬丽]

标签: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 汽车生产商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