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豪车加价风 明吹改暗涌


来源:南方日报

要遏制不合理的车市价格,除了要将反垄断调查常态化外,还得从市场监管上抓起。 反垄断调查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主机厂、零配件厂、经销商已经开始领到罚单。然而,反垄断调查带给消费者哪些实惠?紧俏车型的加价现象

要遏制不合理的车市价格,除了要将反垄断调查常态化外,还得从市场监管上抓起。

反垄断调查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主机厂、零配件厂、经销商已经开始领到罚单。然而,反垄断调查带给消费者哪些实惠?紧俏车型的加价现象是否会得以遏制?

反垄断调查虽然被炒得甚嚣尘上,市场却仍然是我行我素。奔驰两次下调配件价格,终端热销新车仍然需要加价;捷豹路虎旗下虽然打出了官降20万元,销售人员却表示只是在反垄断的压力下,将以前的暗降改为了明降;一些热销SUV车型虽然不敢公然加价,然而搭售8000元至15000元的饰品几乎成了提车行规。

给人的感觉是,反垄断风暴开启以来,车厂是豪气万丈,经销商是三缄其口,消费者是疑惑重重,车市价格更是变得扑朔迷离。

需要明确的是,反垄断调查虽然围绕行业中的暴利行为展开,但调查的结果并非等同于“降价”,其目的是为了还市场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随着调查的深入,虽然引发了行业降声一片,然而大多数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经销商不仅将一些车型的暗降变成了明降,还将一些车型的明涨悄然变成了暗涨。这“一降一涨”,此消彼长,并未真正改变车市“定价权”的归属问题。

紧俏车该不该加价,一直有两种观点相悖。一种观点认为,加价是市场行为,加与不加都不应该加以干涉;另一种观点认为,加价带坏了市场风气,不予以遏制会搅乱市场。

笔者比较赞同后一种观点。车市价格不应该操控在车厂和经销商手中,而是应该由消费者说了算。但因为“好卖”就假借消费者名义而恣意加价,性质就非常恶劣了。 虽然国内很多车型的定价已经低于国际市场,市场竞争也非常充分,但还是不能排除一些车型通过厂商、经销商之间的串联,达成一致销售价格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导致部分热销车的市场价格被哄抬得越来越高,最后还得让消费者为高价埋单,成了名副其实的“冤大头”。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车厂和经销商这对“好战友”,在指导价与市场价上可以做到“一唱一和”。如果车厂公开降了指导价,经销商就将之前的市场优惠取消;如果车厂给经销商的返利减少,经销商就在选购件推荐上多下功夫;如果车厂勒令经销商加价销售,经销商就将新车包装成高配版,强制推销给消费者。汽车销售中的隐形加价行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同时也欠缺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即便消费者清楚自己成了冤大头,也无法对加价行为说“不”。

其实早在多年前,国家三部委就曾发文要求严惩包括加价在内的汽车销售违规行为,而不合理的加价行为不仅没有被有效遏制,反而滋生了新的搭售现象。因此要遏制不合理的车市价格,除了要将反垄断调查常态化外,还得从市场监管上抓起。

例如,为购车中争议较多的领域制定统一标准。订车后新车交付时间,如果是库存车须在一周内实现交付;如果是订单计划须在三个月内实现交付;如果是海外定制版须在一年内实现交付。逾期未交付的,消费者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车厂和经销商对违规行为应该进行相应赔偿。再如,严禁经销商售车时的“插队”、“搭售”、 “加价”等行为,一旦被核实,相关部门应严惩不贷。同时,还需鼓励消费者提供各种证据,通过法律途径或行业规范对涉嫌违规的车厂、经销商一并处以巨额罚款。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冬丽]

标签:加价 明吹改 经销商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