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交通末梢今朝变通途 海陆空架起威海联通国际的金桥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交通,印证一座城市的发展脚步。打开地级威海市建市之初的交通地图,昔日的交通困境一目了然:既无铁路,又无机场,港小路差,出行不畅。 “边陲小城”“天之尽头”“交通末梢”……难怪不少外地人这样形容当时的威海。 30年辉煌巨变。如今,乘高铁、打“飞的”、坐轮船,畅享海陆空,便利的交通方式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倍感幸福。

文章转载自威海网·威海日报

◎记者 聂宗玉

交通,印证一座城市的发展脚步。

打开地级威海市建市之初的交通地图,昔日的交通困境一目了然:既无铁路,又无机场,港小路差,出行不畅。

“边陲小城”“天之尽头”“交通末梢”……难怪不少外地人这样形容当时的威海。

30年辉煌巨变。如今,乘高铁、打“飞的”、坐轮船,畅享海陆空,便利的交通方式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倍感幸福。

威海写就的交通巨变史,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久久为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交通事业的发展呼唤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广阔的视野。伴随“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的推出,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把交通设施建设作为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对外提高通达能力、对内加强快速对接。

一张横连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威海大地的便捷高效公路网渐次织就;从地方铁路开通进京旅客列车第一家,到成功开通省内第一条区域性城际高速铁路,铁路屡屡创造奇迹;34个对外开放泊位组成的区域专业港口群,为经济腾飞注入强大动力;空港从“零”起步,到成功跻身全国百万机场行列,架起了通向全国和世界的“空中走廊”……

数字诠释成就:截至2016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37公里,是建市之初的4.2倍;拥有码头泊位113个,是建市之初的5.9倍,万吨级以上泊位从无到有,达到45个;桃威铁路客运量达到262万人次,在全国地方铁路中名列前茅;威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73万人次,国内机场排名第54位。

江家寨立交桥四通八达,打通了市区南大门的交通瓶颈。30年辉煌巨变,威海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陆空立体网络,架起了联通国际的金桥。 记者 朱春晓 摄

海陆空发力,

交通末梢今朝变通途

大自然将千公里海岸线的绝美风光赐给威海的同时,也将陆路“末梢”、交通不便带给了这方土地。

地级市建市之初,出行难是制约威海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瓶颈。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了在短时间内迅速打破交通瓶颈制约,威海的创业者们修铁路、建机场、拓港口、铺公路,一批重大交通项目以恢弘的气势,构筑起这座城市蝶变的瑰丽景象。

每一座立体交通的城市,都离不开铁路的重要支撑。

地级市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自筹资金,修建桃威地方铁路!”

1990年11月28日,乳山火车站站址,隆隆的炮声宣告I级地方铁路——桃威铁路开工建设。

事非经过不知难。桃威铁路在乳山境内的区段率先开工后,当时的乳山县从领导到普通百姓齐上阵,出动劳动力几十万,驻扎在工地日夜施工。原威海市铁路局局长林华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感慨万千:“这条路,凝聚着威海人的精神!”

1995年3月,桃威铁路全线正式试运营。从此,威海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时隔6年,桃威铁路年客流量突破100万人次大关。

2002年10月,桃威铁路二期工程——威海站至新港区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海铁联运得以实现。2008年,桃威铁路年客流量突破200万人次大关。 

“和谐号”驶过环山路戚家庄路段,山东半岛“同城生活”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记者 杨正 摄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

随着“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和半岛一体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区域和城际间加速涌动,交通限制威海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再次凸显。

城市的发展与铁路的提档升级密不可分,威海人开始从“普速时代”向“高铁时代”跨越。

2010年,青荣城际铁路正式破土动工。期间,市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听取汇报,要求集中精力、攻坚破难,全力以赴加快工程进度。

2014年12月28日,威海人期盼了多年的青荣城铁正式通车。当天上午,在威海北站、文登东站、荣成站,每个站点都挤满了闻讯而来的市民,为威海城铁高速时代的到来欢欣鼓舞。

两年后,青荣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山东半岛“同城生活”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对于交通末梢的威海而言,青荣城铁是一条刷新区域交通格局、加速区域一体发展的崭新纽带,更是一条打破空间阻隔、通达全国交通大网的快速通道。从此,威海彻底摆脱了交通末梢的窘境。

敢为人先,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这是融在威海人血脉里的精神基因。

威海,是第一个自筹资金修建地方铁路的城市,更是第一个把军用机场争取改扩建成军民共用机场的城市。

一条跑道可以提升上百万人次的吞吐量,一座机场可以带活一个城市。深谙此道的威海人在这条发展路径上不断探索。

地级威海市刚刚成立两个多月,威海市航空公司即组建成立,自此威海人立下大志:威海机场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空港。

1988年7月1日15时,威海机场。随着一阵震耳的轰鸣,满载乘客的伊尔-18客机,呼啸着冲向蓝天,威海至北京首航客机起飞。威海终于告别空运空白,与首都的距离从20多个小时一下子缩短至80分钟。

1992年8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威海机场辟为军民合用机场并进行改扩建,威海至北京、哈尔滨、重庆、济南、太原、西安航线相继开通。

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空港,仅仅依靠国内航线无法实现,必须强力开拓国际航线。

2005年3月27日,威海至韩国首尔首航的飞机腾空而起。这一国际航班的开通,将威海至韩国的交通时间由过去海上的14个小时缩短到空中的45分钟。威海机场当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万人次,比2004年翻了一番。

2013年,威海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成为省内继青岛、济南、烟台机场后第4个旅客吞吐量超过百万的机场;航班由通航初期每周不足6班增至2016年的189班;国内机场排名由通航初期第92位攀升至2016年的第54位。

因海而兴的威海,迫切地想打通更多的动脉,激活城市经济发展动力。威海港重任在肩。

[责任编辑:王延亭]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