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到此一游”的印记刻到了埃及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卢克索神庙。日前,一则关于“丁锦昊到此一游”的微博被网友大量转载,并“人肉”出这位丁锦昊是一位中学生。记者了解到,国人类似这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国外屡屡发生,旅游界人士也呼吁,国人应有文明旅游的共识。 [详细]
埃及3000多年神庙浮雕出现“丁锦昊到此一游”的涂鸦后,“丁锦昊”的真实身份被网友人肉出来——南京一名初中生。前日,丁锦昊父母通过媒体公开道歉,称监护不到位,恳请大家给孩子一个改错的机会。“孩子母亲一直哭着说对不起。”昨日,知情人向新京报记者转述,丁锦昊父母提到,孩子在家哭了一夜,自己也一夜未眠。 [详细]
南京中学生丁某埃及古庙刻字风波未平,“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的微博风波再起。昨日,有南京当地媒体报道称,丁某父母对孩子在埃及文物上刻字一事作出道歉,但宋寅刻在敦煌壁画上的“墨宝”却激起网友更大的愤怒。[详细]
站在黄鹤楼凭眺长江,浪花滔滔,极目楚天舒。可是近看,金色观景平台、红色柱子上满目涂鸦,你是何感觉?昨天,记者在黄鹤楼公园主楼看到,汉版“到此一游”也在此上演,涂鸦刻字共有近30处。 [详细]
埃及神庙浮雕上中国游客刻下“到此一游”的消息,近日成为网上焦点。这个让众多中国网友形容为“无地自容”的一刻,也引发宁波本地市民的热议:有些游客的素质真是不咋地,宁波最高古建筑天封塔上就遍体鳞伤,被刻满了各种涂鸦。从内容看,有“××独游”、“××来到”等等“到此一游”的宣告,也有“××征婚”“××爱××”等爱的宣言,如果遇到好天气,塔外阳光照射进来,这些痕迹就会被反射出来,密密麻麻,看得渗人。 [详细]
用一种不文明行为去“攻击”另一种不文明,并不恰当。刻字事件曝光不久,就有网友“人肉”出了这个中学生的个人信息,他曾就读的学校的网站,也被设置了“到此一游”的弹窗。这样的“批评”就有些变味了,关注的重点也被转移了。人们对他的批评,更多的应是针对不文明行为,目的是借这个事件,改变不良的风气。[详细]
“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详细]
长期以来,人们被灌输的是,某某名人在某某景点留下千古诗篇,某某大人物的题字被镌刻在醒目的石碑上,诸如此类——此景之所以珍贵,乃是因为“景以人为贵”,因此在相当多人的心目中,“到此一游”之类的涂鸦甚至被视为“风雅之举”。[详细]
从故宫的铜缸到长城的墙砖,从敦煌的壁画到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众多旅游景点都曾留下中国游客“到此一游”的印记。在文化陋习随处可见的大环境中,一句“到此一游”可能会因司空见惯而面临较弱的道德压力;然而,一旦这种陋习出现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之中,便会显得格外扎眼,教育失范的问题也会在鲜明的文化冲突中显现。[详细]
有句话说得好:“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我们不妨藉此讨论机会,把包括埃及神庙在内的每一个“到此一游”过的地方,作为社会个体素养成长的耻辱碑,勤修身,常警示。[详细]
“中国式习惯”似乎成为了整件事的罪魁祸首。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习惯的背后正是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对于“到此一游”中折射出的“中国式习惯”,只有改变自身言行才是一剂良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