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威海市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6月25日,市新闻办举行“大抓经济 大抓基层 大抓落实”主题系列发布会,介绍市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2023年度运行情况。

2023年,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启动,我市于当年12月印发《威海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呈现出改革方向更加清晰明确、改革指向更加精准聚焦、改革导向更加务实鲜明、改革靶向更加系统集成四方面特点。”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于松涛介绍,市国资委将引导市属国有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强统筹布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逐年提升,到2025年达到10%;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引导热电集团、公交集团、桃威铁路公司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力度,通过实施华能(威海)电厂余热供暖工程、推广应用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行“绿巨人”动车组等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国有资本向八大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集聚,国有企业主业投资、服务我市产业经济投资不低于总投资额的90%;鼓励市属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集中供热提升工程、环翠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栖霞街综合整治项目、威海湾城市综合体、千里山海·海上航线等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国有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智慧城市、全域旅游等关系社会民生的关键领域集聚,增强国有经济支撑引领作用。

市国资委坚持问题导向,梳理了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发展质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8个深化改革专项行动。其中,推行开展寻标对标争创一流行动,指导企业“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精准选择标杆,明确目标要求,规划争创路径,到2025年打造一批行业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此外,聚焦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未来两年,市国资委将重点强化6个方面的体系建设,包括完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优化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加强重大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等。

2023年,我市18户市属国企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33%,利润总额、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24.40%、103.30%,市属国企经营状况逐步向好。于松涛介绍,投资拉动效应加速显现,2023年市属国企合计投资项目281个,累计投资金额41.4亿元。探索基金招商、以投促引、投引联动招商新思路,全年招引开工项目8个,注册签约项目15个,到位资金27.1亿元。2023年度,市属国企社会贡献总额35.51亿元,增长27.06%。

为加强风险防控,市国资委不断优化监管方式,持续强化出资人监督效能,查漏补缺,共修订文件16个,研究出台监管制度15项,将国企运营全面纳入制度框架之下。“紧盯投资、经营、债务、廉政各类风险,针对市属国企投资新特点,对现行的投资监督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新增企业基金投资相关条款,补齐监管链条。加强市属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明确预算外大额资金开支作为重大事项进行报告。”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刘玉凤介绍,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市国资委将从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严格重大事项监管、完善重点领域监管机制、优化改进监管方式入手,更好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

2024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点主要聚焦市属国有企业优化整合,实施‘一企一业、一业一企’专业化改革,重点推动国有资源向城投集团、产投集团和文旅集团等优势企业集中,更好地服务我市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宋靖航介绍,优化提升后,城投集团、产投集团和文旅集团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市场信用评级将进一步提升,“两非”“两资”(非主营业务和非优势业务、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资产将进一步盘活,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也标志着本轮国企改革全面迈入以市场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标志的新阶段。(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