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品质滨州答卷”系列报道|滨州:乡村插上“数字翅膀”,振兴“越走越有奔头”

“数字乡村·品质滨州答卷”系列报道|滨州:乡村插上“数字翅膀”,振兴“越走越有奔头”

编者按: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年来,滨州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实施农业强市战略,通过数字乡村建设等手段推动乡村产业不断壮大,乡村治理日益增强,农民群众更加富裕,具有滨州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涌现。

即日起,凤凰网山东推出“数字乡村·品质滨州答卷”系列报道,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通过滨州整体层面以及阳信县、邹平市等部分县域典型案例探寻滨州特色的数字乡村振兴“密码”。

“数字革命”正在滨州这片广阔沃土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提供新的动能。

地处黄三角腹地的滨州市,是国家战略叠加区,农业资源优势明显,是去年全国唯一的粮食产业经济超过千亿的地级市。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滨州市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助力乡村振兴,加速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于是在滨州这片希望的田野里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过去种田靠天靠经验“吃饭”,如今,滨州博兴县农户借助当地大田智能监测系统,可以时时查看作物生长环境监测、苗情长势和安全监测;在滨州邹平,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借助当地数字农业平台助力粮食增产,在手机APP上,他们可以随时查看庄家长势,及时跟进农田管理,实现了农田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阳信县,这个全国“第一牛县”,借助5G牧场,实现了肉牛全过程生产信息化管理……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当数字乡村建设成为滨州乡村振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她的“走在前”不仅对其提出的“富强滨州”有了乡村的战略落脚点,也为奋力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打造的山东贡献了滨州力量。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位于北纬37°黄金纬度线的滨州市,是山东小麦的主产区,时下农田里,冬小麦涨势喜人。

再过一段时间,滨州邹平市种粮大户将开启入冬后的第一次麦田浇水,而什么时候浇、浇到怎样的程度,他们有自己的“小助手”——邹平市智慧农业服务平台,通过智慧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和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他们可以在72小时内完成过去需要一个月工作量。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至关重要,“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首当其冲便是土地“谁来种、谁来管、谁来收”问题。

近年来,滨州市粮食生产实现“18连丰”,梳理其背后的“增长有方”,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即以国家级、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遇到前文提及的“拦路虎”,如何破局?“坚持应用导向,推进数字乡村应用场景落地见效”,滨州市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明确了滨州市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和破局思路。

数字乡村建设,基建先行——前期滨州市突出5G网络和“千兆城市”建设,推动当地累计开通5G基站11000个,全市乡镇驻地及5G需求地区覆盖达100%,这让滨州在打造数字乡村应用场景上有了厚实基础。

如今,滨州在全市60多个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了25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通过采用自动化、标准化、集约化等先进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智能化管理,这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滨州惠民县,当地麻店镇高标准规划建设高效农业孵化器项目,先后投入1500万元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60余个。承包大棚的农户仅用一部手机,就可同时管理30个大棚,每个棚每年可为农户带来2.5万元的收益。

这种应用场景落地打破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智能高效”成为新农人的代名词。

惠民县田单村西红柿温室大棚里,阵阵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翠绿的藤蔓中间,一个个成熟待摘的西红柿圆润饱满。负责人刘元友根据大棚温度、湿度及西红柿生长情况,适时调节大棚遮光率。

刘元友介绍说,这种智慧大棚将传统种植大棚和大数据系统有机结合,不仅实时精准智能控制瓜果生长环境,使传统农业产业“知冷暖、明干湿”,更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大幅提升瓜果品质。

智慧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让滨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了“先手棋”。但相比于城市对智慧场景应用的接受度、信息普及度,农村仍显不足,因此在打造应用场景的同时,滨州也努力将智慧服务深入到农村田间地头。

目前滨州已实现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建成益农信息社,共计4351个,为群众提供买、卖、缴、代、取等服务,今年以来,已帮助960多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采购各类农资2500多吨,农产品和农资网上交易额超过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滨州还搭建了18个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解决了“田找人种、机找田收”的问题,为农机跨区作业调度提高科学依据。

试点先行,数字赋能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有效途径。

农村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社会风俗习惯不同,如何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需要有结合点和推动力。

借助试点先行,滨州给出了答案——滨州市委网信办抓实国家级、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通过数字赋能产业,在实现产业振兴的同时,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发展。

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就提到,“我们坚持把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不断在强基点、争试点、创亮点上下功夫”。

时下在数字乡村省级试点滨城区杨柳雪镇,当地“村企联合”共赢合伙人鱼菜菌共生项目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内,外地客商人头攒动,争相抢购新一批入市的罗非鱼。鱼箱一侧新一期的芹菜正茁壮成长,再过10几天,它们也将进入市场。

杨柳雪镇“鱼菜菌共生”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一改过去传统种植、养殖模式,整个园区采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智能化操控,探索“生鲜市集+观赏鱼市”农旅体验经营模式。

自动播放

“借助大数据平台,我们实现鱼养在网箱里,蔬菜种在鹅卵石上,食用菌种在靠棚间,鱼棚与菜棚间以地下管道相连,养鱼的水携带鱼的排泄物进入菜棚,经过鹅卵石上消化细菌分解,变为可供蔬菜吸收的肥料。水经过净化过滤后再回到鱼池,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促成水、地、人、电4个节约,达到科学共生的0土壤、0农药、0化肥、0营养液、0排放的6个0标准”,杨柳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孙荣军表示。

目前,杨柳雪镇正在全力推进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主要建设鱼菜菌共生标准化基地,将建成4栋64米蔬菜温室、12栋32米蔬菜温室、3栋82米鱼池温室,成为集活鱼高密度养殖和有机高品质蔬菜供应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区。

预计整个项目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38.88万元,利润352.32万元,共同入股的全镇多个村,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以上。

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省级试点,过去沾化区冬枣产业依赖田间地头的“精耕细作”,用一位当地老枣农的话说:“得像照顾子女一样照顾冬枣树,丝毫马虎不得”。

如今走进沾化区下洼镇西孙村村民丁太平的大棚,视频监控、气象监测、虫情监测、土壤监测、水肥一体化监测、棚内环境监测等智慧物联网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可以随时掌握棚内温度和土壤湿度,需要浇水、施肥了,智能设备会及时提醒,缺什么补什么”,丁太平说,“这都是专家经过论证定下的方案,比靠自己摸索更科学。”

其所提的论证方案即来自沾化区打造“1+3+7+N”冬枣高效栽培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部署1套智慧冬枣一体化管控平台,对冬枣全种植过程的苗情、生长环境实时监测,对棚内温度、湿度、光照进行调控;制定3种农资管理方式,通过手机远超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算法智慧控制,应对冬枣生长不同阶段对环境需求的差异;采集棚内7种环境指标,全方位实时监测冬枣生长状态;研究冬枣生长的N个指标组合,实现冬枣高效栽培。

借助智慧化管理,这套智能化栽培模式,已开始惠及众多的沾化枣农——按照估算,采用这种模式,亩节约农药和人工成本260元左右。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数字+冬枣”提升沾化冬枣产业整体品牌,沾化冬枣“科技新、品质好、效益高”特点开始显现突出,目前已发展到30万亩,产量稳定在6亿斤,带动人民增收的同时,也成为滨州市乃至黄河三角洲的靓丽名片。

智慧引领,品质滨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察大势、观大局,今年,滨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攻坚突破行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印发出台《滨州市数字强市建设规划(2023-2025年)》,重点实施智慧农业、智慧农机、智慧畜牧、智慧灌溉、智慧营销、智慧检测、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八大工程,强化要素保障供给,推动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项目快实施、快见效。

八大智慧工程的相继实施,提升了滨州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推动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为品质滨州建设的“数字推力”。

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下简称“中裕食品”)正是智慧工程的受益方之一。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中裕食品明显加快了数字化进程,以其生态养殖环节为例,开创了液态数字化饲喂先行,从饲料到产品,全流程保质。

响应“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在滨州市、滨城区两级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滨城区农业大数据平台。

“该大数据平台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土壤养分实时监控与配方施肥系统,根据土壤养分实时变化,制定科学施肥技术方案;二是对全区农村养殖粪污进行监控,并组织统一收集处理,消除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对农作物生长与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控,探索土地规模化经营条件下的田间管理方式,增强管理科学性,提高农田管理效率”,作为该大数据平台运营方,利农检测滨州股份有限公司法人曹娟表示。

自动播放

借助滨城区农业大数据平台,中裕食品在云上即可对订单农户土地土壤湿度、温度、PH、肥力等检测,减少人力的同时,提高了效率;也正是借助大数据平台,中裕食品助力滨城区4.2万农户(全部)旱厕改造粪污统一处理管理,解决了农村“厕所革命”最后的难点、堵点。

对滨州而言,以智慧工程为代表的数字乡村建设覆盖的不止是农业,要想在乡村振兴上有所作为,人才振兴必不可少,这同样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环节。

有鉴于此,滨州市采取了加强智慧农业人才建设、狠抓高素质农民培育等一系列措施。

齐鲁乡村之星、焦桥镇三斋酱菜公司总经理赵立正是其中一个代表,依托设立在企业的“益农信息社”,她积极为企业员工和周边村民,提供了“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四类服务。

截止目前,滨州全市目前从事智慧农业工作人数超600余人,其中青年人数229人,主要从事内容包括农业农村信息化、益农信息社、电商销售、智能手机应用等。

“越走越有奔头”,这句话既可以描述滨州数字乡村建设的落脚点,也可以描述滨州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

当前,数字中国建设正如火如荼,无论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还是乡村振兴,都要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将农村打造成农民的幸福家园,从这点说,数字乡村建设正当时,滨州数字乡村建设踏准了时代节拍和靶向了“三农”心声。

积小胜为大胜,用大胜赢未来。前期的数字乡村试点、搭建的应用场景、实施的智慧工程等数字乡村建设努力,让滨州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前,山东正致力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打造中,数字强省建设深刻影响着乡村的方方方面,想要让安居乐业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变成现实图景,滨州数字乡村建设更多的努力在后头。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

“数字乡村·品质滨州答卷”系列报道|滨州:乡村插上“数字翅膀”,振兴“越走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