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未来的烟台实践∣⑱以向海的勇气推动改革

锚定未来的烟台实践∣⑱以向海的勇气推动改革

编者按:改革先锋,激流勇进。“十三五”期间,烟台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革故鼎新、从“三个维度”出发,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聚焦立足烟台的自我革命、面向全省的责任担当、放眼全国的投石问路,瞄准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持续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取得了一批决定性改革成果,全市改革呈现出全面铺开、多点开花、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累计召开市委深改委(组)会议58次,出台各类改革方案560余个,有力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地落实。

1月6日,烟台市新闻办召开“‘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会第一场,烟台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副主任臧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党组成员艾传勇;市政府办公室流程再造办科长陈伟光分别出席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了烟台市五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以改革谋大局

盘点以改革引领的烟台重大项目,可谓激流勇进的五年。

老岚水库历经与国家有关部委19次沟通对接,由规划2030年实施挤进国家“十三五”中期调整规划,并于2020年10月份开工建设。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潍烟高铁、莱荣高铁启动建设,有望三年内实现通车。烟台机场二期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重要干线机场之一。中国东方航天港迈出了由规划论证到产业布局的实质性步伐,打造集研发、制造、发射、应用、配套、文旅为一体的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市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实施,蓬莱、长岛区划调整获批,总投资4000亿元、面积400平方公里的芝罘仙境、高铁新区、空港新区等九大片区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五年来,坚持以改革思维谋大势、抓大事,创新项目生成、争取、推进机制,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再造流程,一批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重大项目先后落地。尤其是烟台市被列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重大机遇,不断壮大八大主导产业。

以改革谋大势

2019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决定》,推出234项体制机制创新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制度成果。深入推进流程再造改革,构建“135N”工作体系,出台《聚焦五大领域加快流程再造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20多个,1863项行政许可及关联事项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1344个政务服务事项实行“一门集中”;市级6999个、县级7.6万个服务事项纳入“一窗受理”;101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链办理”;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服务满意率实行“一网评价”。

“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增加有效制度供给,加快释放改革红利,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烟台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副主任臧雷表示。

改革成绩单显示,2019年,在全省评价考核中,烟台市流程再造获得全省第1名,“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评价位列全省第2名。全力破解科技体制改革瓶颈制约,在全省率先开展科创项目“揭榜制”“组阁制”“包干制”,创新实施“市、县、园区、企业”四级科创平台联动建设机制,推动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落户,加快建设万华全球创新中心、现代汽车研发中心、航天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研究机构。

以改革谋未来

烟台通过改革,创新体制建设,解决了一批长期积累的难题。坚持刀刃向内,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向根深蒂固的障碍梗阻、利益藩篱开刀。

针对经济园区用人制度固化、薪酬制度僵化、审批制度老化“三个顽症”,2018年在全省率先启动经济园区体制改革,推行“党工委(管委会)+”体制、全员聘任制等改革举措,2020年提前一个月在全省率先完成改革任务。

目前,已成立21家公司,撤减内设机构47个、压减41.2%,精简员额总数5218人、压减74.3%,缩减管辖面积664.1平方公里、压减47.1%。针对职能分离、力量分散问题,推行招商体制改革,整合市投资促进中心职能,组建100人专业招商队伍,成立8个招商专班,设立3个国内招商点和3个境外经济合作中心,形成专职、专业、专人招商格局。针对城市规划缺乏统筹、建设各自为政、管理职能交叉问题,推行市区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规划一张蓝图、建设一个盘子、管理一支队伍”,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试点。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松散、运营效益不高问题,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制改革,首创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将市政公共资源、自然资源等资产全部纳入管理,实现范围、平台、管理、运营、收支“五统一”,烟台市在连续四年蝉联地级市财政透明度首位的基础上,2020年在全国294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一名。

针对开放体制不活、动力潜力不足的问题,创新设立中韩、中日、中德、国际招商产业园和自贸区、综保区“四园两区”。其中,在自贸区烟台片区成立了全国首个海洋产业特色的银行支行,设立全省首个自贸区企业服务专区和海关业务窗口,3项经验在全国推广、6次被央视报道,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

保税港区在全国首批转型为综合保税区,在省内率先实施全球保税维修业务试点,跨境电商“1210”进口额全省第一;国际招商产业园实现“标准地”供地,推广“拿地即开工”模式。

针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救治、中医药服务、公共卫生应急保障“四大体系”,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控体系,为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改革惠及民生

兜底民生底线同时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谋划改革,把不断增进群众福祉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年来,烟台创新实施的100项重点民生事项基本兑现,有效解决好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等现实问题。在全省首个推行了“三房合一、租补分离”的住房保障新模式。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药品加成全部取消,群众负担明显减轻,并在全省首家引入保险中介和保险机构共保体,形成了医患纠纷调解“烟台模式”。

从解决群众身边烦心事开始攻坚,开展省级食品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培育创建“放心肉、放心菜示范超市”30家、规范化农贸市场14家,数量居全省第一。目前,建设市民社区食堂73处、社区助老食堂130处,得到群众广泛赞誉。

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上收16所高中高职中职管理权限,下放高职中层干部任免、教师招聘等权限,实现教育资源高效整合,有关经验入选全省教育改革十大案例,“国家级学校安全教育示范区”考核位列地市级首位。

探索形成“大养老+小医疗”“大医疗+小养老”“医疗+养老并重”“居家养老+医疗网络”等4种医养结合模式,获批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工作现场会在烟台召开,有关经验入选《2019年度改革年鉴》。

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稳岗补贴等4.8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在全国第二个推出“一元公交”改革。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挤出16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03个,造福10万户居民。2020年6月,李克强总理亲临烟台视察,对烟台市兜牢民生底线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承担省级以上改革试点410项,其中国家级试点154个、省级256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烟台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副主任臧雷表示:“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回望‘十三五’,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最鲜明的时代特质。展望‘十四五’,我们将以落实全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任务为牵引,风雨无阻、勇往直前,将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磅礴伟力!”

(凤凰网山东 张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