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探索山东城镇化:“就地就近”转化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山东:"就地就近",城镇化提质增速 "俺不光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而且还在园区上了班,出家门走不了多远就到,工作生活啥都不用愁!"在山东省齐河县表白寺镇,谭家社区居民郝加廷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

原标题:山东:"就地就近",城镇化提质增速

"俺不光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而且还在园区上了班,出家门走不了多远就到,工作生活啥都不用愁!"在山东省齐河县表白寺镇,谭家社区居民郝加廷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新型城镇化的魅力。

像谭家社区一样,"就地就近"已然成为山东城镇化发展的鲜明特色。全省1370万流动人口,85%在省内流动,50%在县内转移;全省5078万城镇人口,53.5%分布在县(市)、镇。2012年,山东人口城镇化率52.43%,户籍城镇化率41.97%,二者比例居全国第四位。

立足省情,山东着力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推进城镇化提质增速。以城市群为主体、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新格局,正在齐鲁大地渐显雏形。

发力县域,搭建城镇化"主平台"

城市之尾,农村之头。县域连通城乡,重要性可见一斑。

就山东而言,80%以上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60%左右的地方财政收入集中在县域。县域活则全省活,县域强则全省强,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由此,县域也成为山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环节和特色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

"双30"工程是山东省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2003年、2006年、2012年,省委、省政府先后3次出台意见,突出抓好30个经济强县和30个经济欠发达县,形成强县率先发展、中间县加速崛起、欠发达县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一度贫弱的菏泽,成为快速发展的沃土。自"突破菏泽"战略实施以来,山东省8个经济强县、8个省直部门和10个大企业,对口帮扶菏泽8个县(区)。从2004年起,后发的菏泽经济增速连续8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为增强县域对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山东省按照"能放都放、权责统一"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的原则,先后两次下放管理权限。30个强县享受推动增创发展新优势的7条具体政策,核心是对经济强县下放权限,创造环境,实现率先发展。30个弱县享有促进快速发展的14条具体政策,核心是加大对欠发达县的帮扶,培育其自身造血能力。

山东省还实施主体税收增长激励政策,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省级产业转移引导奖励机制不断完善,鼓励经济发达县(市、区)与欠发达县(市、区)共建园区,促进产业跨区域流动。

与此同步,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也在悄然进行。

2009年,山东省确定20个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县。设区市不再参与分享直管县(市)的税收收入和各项非税收入,省级将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单独核定下达到直管县(市),加大扶持力度,减少运转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县级政府职能向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转变,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进一步理顺。

为树立正确发展导向,山东省制定出台了县域科学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大部分46个指标,其中定量指标项40个,主要是机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民生状况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统计数据指标;定性评价指标项6个,主要为约束条件。省级财政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列入省级预算,对综合考评位于前列和税收收入达到一定规模、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以及工作措施得力、贡献突出的县(市)给予奖励,对解决县域发展中的突出困难、瓶颈制约以及鼓励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发展等给予适当补助,引导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科学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县域经济的活力被激发出来。2012年,山东省有16个县(市)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50亿元、40亿元、30亿元的县(市)分别达到10个、19个和31个。

抓住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山东省取消了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实现了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全面放开县(市)一级户籍,为农民进城扫清体制和政策障碍。

产业和人口迅速向县域集聚。2005年以来,山东县城(含县级市市区)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9.6%,远远快于大城市0.9%的增长速度。到2012年底,5078万城镇人口中,30.1%分布在县城(含县级市市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丛丛]

标签:城镇 山东 就近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