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世外桃源——荣成王家山村


来源:威海新闻网

横亘荣成市境11个镇,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19公里,总面积为240多平方公里的伟德山脉,群峰簇拥,层峦叠嶂,谷幽林静水清,不时传来虫吟鸟语鹿鸣之声。诗人董樵,莱阳人,明亡后迁居荣成王家山,与清初杰出诗人王士祯、“复社”中坚宋继澄等交往唱和。

原标题:荣成王家山 明朝遗老隐居处

横亘荣成市境11个镇,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19公里,总面积为240多平方公里的伟德山脉,群峰簇拥,层峦叠嶂,谷幽林静水清,不时传来虫吟鸟语鹿鸣之声。在伟德山东麓,群山环抱着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胜地——俚岛镇王家山村。

日前,笔者乘车前往王家山村。由马道邮局沿村路西行,很快便在车的左前方出现了云雾缭绕的群山。一路放眼望去,但见朱家山、梨沟、南顶山、月门口、瓢口、红山等山峰连绵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好一派山川秀丽的景象。途经东、西林村及王家山水库,前行路的尽头,便来到了巍峨挺拔的伟德山脚下、青山翠岭拱卫着的王家山村。

诗人董樵生活过的痕迹

在这山清水秀、远离尘嚣的地方,多处遗留明末清初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史称“东海高士”董樵在此处生活过的痕迹,且兼有汉代和元末明初时期的人文历史景观及仙家神话与传说。

诗人董樵,莱阳人,明亡后迁居荣成王家山,与清初杰出诗人王士祯、“复社”中坚宋继澄等交往唱和。董樵不仅在历史上曾主谋并两度参加由栖霞农民领袖于七领导的著名牙山农民大起义,且在王家山隐居期间,还参加并襄理过荣成石硼阎家阎禄超反清活动;失利后,董樵“雅志林泉”,“躬耕著述不求闻达”,为后人留下了多卷诗篇。闲暇时,他常游憩于山水之间,聊以自慰。在他所居住的茅舍周围,分别自题有绿堆、石濑、盘龙槐、石桌、逍遥台、石隐、菊花岭、鸣琴涧等八大名胜景点。

王家山村的由来

明朝嘉靖年间,王道祖由埠柳车古村来此定居,因三面环山,故名王家山。全村260余户,多为王姓、张姓与董姓。董姓有五六十户,均为董樵后裔。村落呈不规则长方形,地势北高南低。占地面积9300多亩,其中有8000亩茂密的山林,分别为松树、柞树、杉树、芙蓉树、枫树、栗树等多种树木,历史悠久的竹子庵遗址就在村西一公里的竹林旁。村南有河流,河水清澈甘甜,一年四季流水不息。此处交通便利,每天都有该村达威海、崖头往返的客车。

来到村里,通过王作平先生,找到了原村老支书王克建。得知笔者的来意后,二人冒酷暑,热情带领笔者游历300多年前名士董樵在此地自娱自乐所题的八大风景名胜遗址。

路过董樵八世孙董廷芳建于石上的房屋,其厢房门前有一平台,这里原是一个大孤石硼,面积有三四平方米大。当年董樵常坐在上面休息,因而起名“逍遥台”。

向北前行不远,来到位于村中间偏北的原村委会办公室东门前院处,这里便是诗人董樵墓遗址。在《荣成县志》中,曾留存当年梁荣兰先生所摄“董樵谷之坟墓”的照片,使我们今天可大致领略到董樵墓的原貌。在坟前几步之远,曾有一董樵亲手制作,被称为“石桌”的景观。后来石桌被搬到大队东场屋机器房,安在140柴油机下当底座用。

当年坟前还植有一棵“痒痒树”,树径有一搂多粗,高约丈余。紧挨树东不远处,便是董樵当年所居住过的用小石块垒砌成的三间茅舍。上世纪80年代被翻修成瓦房,而今董氏后人董克贞居住于此。

在董樵墓西北角几十米远处,原有一“绿堆”又名“松塔”的名胜景点。当年董樵曾以《绿堆》题诗云,“新辟蓊葱地,登临钖以名。坡全桃叶覆,座与槲枝平。席外青山绕,樽前流水明。春来看更好,红嫩点疏英。”其“松塔”俨然泰山迎客松形状,古松树周径约1米,高2丈有余,早年曾被作为军事地图标志之用。

茂盛的大马枣树

沿村中小路西行,穿越一条杂草丛生的荒芜窄巷及断壁残垣,翻越矮墙,在一处闲置的房屋后檐,只见一棵大马枣树茂盛地长在一堆散石上,散石下面隐约可见一块石硼。古时生于石硼上的大马枣树早已不见,现为后期衍生出的一棵小马枣树。这便是董樵题名———石濑,村民又称马枣台的另一处名胜景点。

在马枣台不远的东南方向,原有名胜之一的盘龙槐古树。古树形态奇异,风貌独特,树的枝干虬曲盘旋,犹如蛟龙翻腾,树冠干曲枝卷,宛如巨龙在架。在清道光年间董氏家族所流传下来的现收藏于荣成市档案馆的《西山未定稿》中,载有《龙槐》诗,其诗曰“落二盘踞一古槐,亚枝曲折似龙胎。虽然不得宫中守,变幻流风映上台”。听老人们说,当年两棵盘龙槐并株盘曲枝叶交错较着劲地向上长,别有一番情趣与意境。

“鸣琴涧”处的董家祠堂

董家祠堂为三间茅舍,位于董樵墓正南偏东100米左右处。

沿着一条西为赶牛道草场、东为南顶山茅草丛生的山路蜿蜒南行,来到村南月门口山沟下段,诗人题称“鸣琴涧”的地方。

据说当年此处岩石秀立,石涧内溪水滴流而下,发出丁冬声响,如同琴音,故名“鸣琴涧”。在董樵好友、清康熙年间曾任成山卫教授的莱阳举人孙熙的《访董樵隐居》诗中,曾提及“一溪自号鸣琴涧,三板常沽钓月船。把酒与君一夕坐,几回联句满吟笺”。清道光年间,董樵后裔、庠生董韶德亦以《鸣琴涧》为题赋诗“两山夹水有奇音,宦士来游自会心。不借爨桐成古韵,祗听逝水奏鸣琴”;更有“隐士仙踪何处寻,西山铭字号鸣琴。千秋文学堪知曲,万代诗家可会心”佳句,所幸此处名胜尚有遗迹可寻。原书“鸣琴涧”字样的石硼,已在早年被人用炸药炸开用于建筑房屋,字迹不存,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参差不齐的岩石及两条潺潺流水的山间小溪。

“菊花岭” 闲雅独欣黄

穿越草木丛生的山岭、果园及玉米地,在几户民房后的一道小坡岭上,绿草点缀着一片娇艳可爱的野菊花,这里便是村民指认诗人起名“菊花岭”的地方。

当年这里曾是一道山岭,岭上开满了黄白相间的野菊花。清道光年间,董樵后裔董韶德曾作《菊有黄花》诗,“青眼来看菊,秋容淡不妨。老成谁爱白,闲雅独欣黄”。在《菊残犹有傲霜枝》中,更有“雪姿飞北牖,玉质撒东篱。晚节寒难折,孤标冷适宜。髯苏留妙句,老圃应相知”的赞菊之句。野菊花朴实无华,但却具有极其顽强和惊人的生命力,长势茂盛婆娑,在锯齿形绿色枝叶的映衬下,显得无比妩媚,清香袭人。可谓是绚丽多姿,在众多野生花草中抢尽了风头。

继续东行,来到村民王秉伦的房后,在其后房檐下水沟内,由小石块垒起的南沟帮下面隐约露出一块石硼,这便是历史上遗留下的古代摩崖刻石,亦被董樵视为名胜景点之一的“石隐”。经荣成、威海两级文物管理部门及张起明先生近期考古发掘证实,在石硼正面刻有“石隐”,在“石隐”左边刻有“北海郑玄书”,另在“石隐”字的右边还有几行模糊的小字。

董樵隐居于董庵

继续向东北前行,便到达了董樵来西山最初的隐居处:位于王家山村东南角,原为一座菩萨庙,村民们称之为东庵。据说,这里最初住着一王姓老太太,人称王庵,后王老太迁入村内居住。董樵初隐居于此,改称董庵。

院中原竖有一块董氏石碑,正屋草房五间,对口厢各有草房三间。董樵后裔董韶德在清道光年间所著《西山环峰堂草》中,载有《客游甘露阁高祖樵谷隐处》诗,“客至抬提处,寥寥古迹寻。院荒知迳仄,阳夕觉云深。潭静鱼依藻,山光鸟满林。啸歌谁问答?一片圣贤心”。

东庵屋前原有一个大院,院门口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柏果树。原来的东庵石碑现被砌于王家山村东面的水库东井子桥下,碑为马山石质;另外桥下还砌有古时的两块王氏石碑。

时间已过晌午,出得村来,游兴尚浓。回头再望王家山,三面青山幽谷环抱,秀林红瓦相辉映,满目蜂飞蝶舞,山野百花争奇斗艳,令人赏心悦目,犹若置身梦幻仙境,使人回味无穷。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露露]

标签:群山 俚岛镇 环抱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