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既是一次空间重构,更是一场治理革命。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部署的重大工程,城市更新已成为考验城市治理智慧的时代必答题。
将目光聚焦泉城济南,这座兼具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的省会城市,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深流般的城市蜕变。济南的城市更新既非简单的“拆旧建新”,也非浮于表面的“涂脂抹粉”,而是在有序“留、改、拆”中重塑城市风貌、传承文化底蕴、焕新升级产业、补足民生短板,勾勒出一份兼具民生温度与发展厚度的更新画卷。
城市更新已非钢筋水泥的物理迭代,而是一场融合历史基因、生态觉醒与人文关怀的深层进化。如今的济南选择了更精细的路径。走进芙蓉街-百花洲与将军庙这两大历史文化街区,这里将非遗、文化与旅游结合,采用“少干预、渐进式、逐院落、留原貌”的城市更新老旧院落改造提升原则,既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也为其发展注入活力;倚靠在起凤桥边,这里经过“修旧如旧”的微改造,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济南文化的展示窗口;漫步明府城,转角听到街边的摊主感慨:“排水好了,游客多了,生意稳了”,朴实话语背后,是济南抛弃大拆大建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决心。济南在“焕新”与“守护”方面,打破了历史与公共生活的隔阂,让老城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保有生命力。
产业空间的重塑,是城市更新的另一重深意。锈迹斑斑的旧厂房,并未在济南的更新浪潮中消失,而是被赋予全新灵魂。当“济南制造”转向“济南智造”,老工业基地在自我颠覆中重生。天桥区、槐荫区部分地块,通过“腾笼换鸟”策略,逐步转型为数字经济、文创产业的聚集地。原济南钢铁厂的部分厂房被改造成“济钢文创园”,吸引了众多设计工作室、科技孵化器入驻,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打卡地”。产城融合的模式,让城市更新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产业与城市的共生演进。
城市更新的核心始终是“人”。今年,济南在城市更新方面,已启动项目80个,完成年度投资160.6亿元,高新区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等2个案例成功入选住建部典型案例。在城中村改造方面,今年已启动项目51个,完成年度投资144.6亿元。历下区刘智远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了济南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集中式租赁公寓,配置约5000平方米的共享公区和十大缤纷社群。市中区大涧沟城中村改造项目,不仅以“新房子”改善旧村貌,更对标高品质商品房建设标准,配套提升教育、医疗、文体等设施,实现“从住房更新到生活圈更新”的跨越。对于更多泉城居民来说,城市更新是老小区加装的电梯、新增的停车位、街头的休闲公园、修缮后平坦的街道,每一处改变都在回应着群众的“急难愁盼”。
当城市更新超越了“拆”与“建”,推土机的轰鸣被修复古砖的叮当声取代,产业园的灯光在旧厂房中亮起……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更从容、更精细的姿态,在历史、自然与居民共生的深度中,跑出了自己的“泉城步调”。
(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邢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