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辛、咸
五味之变
酝酿出千万种不同的美食
共同构成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
并日复一日地
为数以亿计的人们
创造难以取代的快乐
在数千年前的济南地区
原始居民们吃什么
用什么吃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
探寻史前济南人的饮食奥秘
在旧石器时代,原始先民手持简单粗糙的打制石器,追逐山林间的野兽,野马、野猪、鹿等野生动物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但进入新石器时代,情况有了变化。人们虽仍依赖狩猎,但已掌握简单捕鱼技术,鱼类登上人类的餐桌。与此同时,家畜饲养兴起,猪、狗、鸡等家畜成为稳定的肉类供应源。这些肉类的获取,极大丰富了史前人的食谱,也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支撑着他们在土地上繁衍生息。
图丨新石器时代 后李文化陶猪 “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特展”展出
生活在史前时期的“老济南人”亦是如此。
据目前考古发掘来看,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张马屯村南张马屯遗址,是济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它的发现将济南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至距今9000年前。考古人员在遗迹中发现了丰富的动物遗存,包括处于驯化早期阶段的家养猪,野生动物斑鹿、狗獾、貉、狐、麋鹿、鸟、牛、小鹿等,还有鱼、剑状矛蚌、丽蚌、圆顶珠蚌、矛蚌等水生动物。这样来看,当时的居民虽然有了家养动物的行为,但并不发达,狩猎和渔猎还是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途径。
图丨陶猪 “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特展”展出
新石器时代,除了肉类,大自然的植物“馈赠”也是先民们的重要食物。野果、根茎、坚果等植物性食物,都在他们的采集范围内。
后李文化时期,农业文明曙光初现。张马屯、章丘小荆山等遗址中,出土了粟、黍等丰富的植物遗存。以张马屯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为例,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粟、黍、麦三类,还有葡萄、野西瓜苗、紫堇属、豆科等多个种类的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另外还发现少量水生植物。但栽培的农作物在当时居民食谱的比重还非常低,更多的是葡萄等果实类和其他茎叶类可食性的野生植物。因此可以看出,采集野生植物资源是当时居民的重要活动。
图丨张马屯遗址出土植物种子 “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特展”展出
虽然栽培的农作物种类和数量有限,但这标志着先民开始尝试种植谷物。植物性食物从采集到种植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史前济南人的食物结构,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图丨新石器时代 后李文化石磨盘、石磨棒 “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特展”展出
饮食器具的发展,是史前济南人饮食起居变迁的重要见证。
后李文化时期,可用于储存和煮食的陶釜、陶罐出现。随着时间推移,陶器制作愈发精细。大汶口文化时期,白陶背壶、白陶鬶、黑陶高柄杯等精美陶器开始盛行。
图丨陶釜 “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特展”展出
图丨双耳罐 “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特展”展出
《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陶鬶通常具有鸟喙形流口、袋足和把手等特点,主要用于煮粥、煲汤、烧水,或作为酒器使用,白陶鬶是陶鬶家族中最为稀有的品种。
龙山文化时期,蛋壳黑陶高柄杯以“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闻名于世。已发现的蛋壳陶杯器壁极薄,平均厚度不足0.5mm,最薄的仅有0.2mm,有的全器重量只有40g左右,整件器物显得非常轻盈,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破碎。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
图丨陶鬶 “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特展”展出
图丨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黑陶镂孔杯 “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特展”展出
除了器具,饮食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残留物分析显示先民已掌握粮食酿酒技术,成套酒器出土印证“饮酒之风”盛行。在祭祀活动中,先人将丰富的食物作为祭品,并用陶罍、陶鼎等特定的盛食器装纳,体现出饮食与宗教祭祀的紧密联系。这些饮食器具与习俗,共同勾勒出史前济南人独特的饮食起居画卷。
图丨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黑陶罍 “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特展”展出
从狩猎采集
到新石器时代
农业兴起后的
谷物种植、家畜饲养
再到饮食器具和习俗的
不断发展演变
史前济南人的饮食生活
经历了从简单到丰富
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
这些考古发现
不仅让我们了解到
祖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也让我们对济南地区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观展信息」
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
【展览时间】
5月18日-10月12日
【展览地点】
山东博物馆一楼4号展厅
来源:山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