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着铜绿的身躯尚未腐朽
轻薄的刃尖时隔千年依然锋利
一排排冷兵器整齐摆放
在昏暗的光照下
隐隐流露着丝丝杀气!
这里不是武侠小说里
藏有绝世武器的山洞
而是山东博物馆“长河共饮草原吉金
——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的现场
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兵器类遗存
以短剑和箭镞为主
文献记载游牧民族
“远程兵器使用弓箭
近战兵器使用刀铤(短剑)”
还包括戈、矛、管銎斧
流星锤、棍棒头等
这些兵器既能作战
在狩猎时也能派上大用场
草原勇士的标配——青铜短剑
01
如果说现代男士腰间总喜欢挂一串钥匙,那2000多年前的草原汉子,腰间必定悬着一柄青铜短剑。
短剑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在欧亚草原地带使用广泛且数量众多。游牧民族以尚武著称,短剑不仅是成年男子在马上近距离进攻的利器,也是贴身搏斗和护身的重要武器,同时还兼具勇士身份的象征和对战神崇拜的双重意义。
图 | 西周靴首青铜剑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展出
游牧民族对短剑尤为珍视,在制作上不仅追求坚韧、精美和实用,还非常重视装饰,整体呈现出一种威严而庄重的气势。从柄部来看,有的柄首呈空心镂孔球形,称之为铃首短剑;有的装饰为圆雕的鹿首、鹰首、马首、羊首等,称之为兽首短剑;有的柄首是瘤状或蘑菇状,称之为瘤首或蕈(xùn)首短剑……把把不同款,堪称草原版“小手办”。
图 | 战国双鸟首青铜剑(中)西周 蕈首青铜剑(右)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展出
游牧民族的短剑又称为“匕首式短剑”,其尺寸要远远短于农耕民族的同类武器,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青铜冶铸技术上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在昭示马背民族勇猛、彪悍,敢于近身肉搏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他们对阵时,制胜的法宝并不仅仅在于手中的短兵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群体急马奔腾时形成的的冲击力和威慑力。
图 | 春秋鹿纹柄青铜剑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展出
狩猎小帮手——流星锤
02
流星锤,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软兵器,也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富有特色的器物类型之一。
你以为的流星锤:威猛霸气,力速双A;一招不慎,自损八百。
实际上的流星锤:……小卡拉米。
图 | 战国青铜流星锤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展出
游牧民族所使用的流星锤,表面有多个棱面,在多个棱面上有圆形凸起,两个或多个为一组,顶端有一小口,方便拴上绳索。
流星锤的使用,是一种力量与技巧的艺术。它不仅常用于狩猎,亦用之放牧、驱赶野兽,在战争中也可以用以砸击与抛击。想象一下,一个草原猛士在奔驰的马背上绳索挥舞,用力甩出锤头,利用离心力砸向敌人或猎物,或者缠住他们的腿脚。所以别看它小,只要技术过硬有准头,流星锤的杀伤力绝对不一般。
古早战场上的“信号弹”——鸣镝
03
鸣镝(dí),是一类特殊的青铜镞。它的镞身前端呈三翼结构,后接中空球形共鸣腔,腔体前部开有小孔,后与銎口相通。这种设计使箭矢在飞行时能通过气流震动发出声响,所以也称为“响箭”。
图 | 东周青铜鸣镝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展出
鸣镝像草原上的“天然喇叭”,既可在狩猎时传递信号,也可在战斗中起到威慑作用。历史上,匈奴单于冒顿就曾利用鸣镝来训练骑兵。他要求士兵们在鸣镝射出后,无论目标为何,都要跟随射箭。在那个没有无线对讲机的冷兵器时代,鸣镝承担了战争前线的“信号弹”的职责。鸣镝所指,万箭齐发。
长柄兵器的代表——鹤嘴斧
04
图 | 战国青铜鹤嘴斧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展出
看到这张照片,你可能会想:这不我奶奶家锄大地的农具吗?非也非也,这是鹤嘴斧,游牧民族常用的长柄武器之一。鹤嘴斧整体略呈圆柱状,前端细长、后端短粗,中部鼓凸设有装柄的椭圆形銎孔,侧面观与鹤等大型飞禽的头部十分相似,因此得名,是一种颇具威力的啄击工具或兵器。
作为武器使用的鹤嘴斧,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戈类似,可以啄杀与砍杀敌人、猎物;而作为工具,有人认为鹤嘴斧是用来清理大石块周围致密的土壤和砂砾,以便将其移动的,或者是一种农耕工具,即一种锄,用来松土除草。但无论有什么功能,不可否认的是,鹤嘴斧的造型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受到中原地区的青铜戈的影响,而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特有器类。
短剑、鸣镝、流星锤、鹤嘴斧……
它们既是游牧民族
征战沙场的利刃
也是日常生活的帮手
在不起眼的角落
还藏着古人的浪漫与巧思
来山东博物馆“长河共饮草原吉金
——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
认识这群穿越千年的硬核“冷兵器”
且看它们如何在草原上书写传奇
「观展信息」
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
展览时间:4月2日-7月2日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一楼3号展厅
来源:山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