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冽的山风吹来,当火红的樱桃压弯了枝丫,当自己就是鸟语花香景色中的一抹色彩……这样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闲适环境总是让人流连忘返。
凭借着诗意的慢生活感受,高品质的住宿体验以及泰安旅游持续出圈等因素,泰山脚下的民宿也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游客“民宿+体验”的花式需求,如何让“流量”变为“留量”,成为当下民宿经营者正探寻的破圈之路。
多服务供给增加客户体验
惬意地品尝完农家菜,在乡村间徜徉些许,手里拎着刚刚采摘的大樱桃,一对年轻人走入精致的庭院中,享受接下来的静谧时光。“选择住在民宿,不只是找一个睡觉的地方,更是想沉浸式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烟火气。”而这间“推门见山、出门有景”,与村民毗邻而居的乡村民宿正好击中了他们的心。
2024年5月份,里峪福邸民宿对外试营业。在民宿建立之初,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民宿一期就规划设计了餐饮店、烧烤店、游乐场、KTV房等配套设施。“当时考虑到民宿的客户群体主要以亲子家庭居多,我们民宿20多套院落都在房顶平台设计了儿童游乐区,并引入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游玩放松之余,以挖掘民俗文化底蕴,增强互动体验,提升客户黏性。”泰安里峪福邸文旅有限公司董事长訾宪鹏说。
背靠秀美山川,周围林果资源丰富,里峪福邸民宿将住宿与采摘、观光相结合,彰显里峪村特有的自然风光、乡土气息、农家滋味、田园之乐、乡俗之美。“整体来说,自开业以来,民宿运营情况不错,尤其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基本处于满房状态。”而即将到来的暑期,也让訾宪鹏十分期待。
“五一”假期同样忙碌的还有位于泰城东部的“老牌”民宿——曳尾园。继下午茶一厢小院投入运营后,窄门花园餐厅也在“五一”前夕开门迎客,这家融合了精品民宿、传统美食、手工文化体验、网红下午茶打卡等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业态的民宿,再度“火”上网络,“五一”假期更是一房难求。
曳尾园位于泰山脚下,园内错落有致地布置着19套小院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泰山民居的原本风貌。屋内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并设有游泳池、网球场、无动力乐园等休闲运动场所,管家式服务丰富游客的住宿体验。
“身居大山古村落,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远离城市喧嚣,还可以体验陶艺、书法、绘画等项目,采摘新鲜果蔬,感受山中乐趣。”在这里度假,让来自济南的游客李琴格外满意。
大胆转型寻求破圈之路
在泰前街道白马石村,一条隐匿于村落中的农村文旅街区已初见雏形。今年,白马石村集中整合了村里几处院落进行整体设计装修,古朴的设计风格、淡雅的田园小院、功能齐全的室内设施,每一座小院都为游客营造了满满的“回村”避世的休闲氛围。
“我们邀请了专业的设计和运营团队,根据村里的整体情况,设计打造了文旅一条街。目前进入了收尾阶段,预计7月份左右可以投入运营。”在白马石村村“两委”成员史洪波看来,在泰山脚下经营民宿,首先要解决留不住客人的问题。白马石村要做的就是在展现村子的原有自然风光、乡村风貌,并在最大限度放大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多业态街区,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
为此,史洪波介绍,后期,白马石村将根据游客需求进行定点招商,引入面包坊、特色餐饮、旅拍、文创等业态,以点带面,打造一个乡村文旅融合的示范街区。
运营多年的曳尾园对于季节性差异导致客流量的变化,有着更加深刻的感触。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曳尾园运营团队在不断丰富民宿业态和服务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其他的转型之路。
“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风景宜人,远离喧嚣。我们目前考虑将园区进行转型,不以民宿为主,而是通过园区设施、服务和业态的不断丰富升级,尝试将整个园区打造成一个坐落在古村落的商业综合体,在这里可以备考、办公、做研学培训,也可以搞艺术创作,就是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不断改进什么,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场所。”谈到未来园区的转型,曳尾园精品民宿运营经理王艳已经有了初步打算。
旺季、淡季客流量相差巨大的现实,让泰安里峪福邸文旅有限公司董事长訾宪鹏早早为民宿的发展作了布局规划,他将更多目光聚焦在了节庆活动打造方面。“里峪村背靠九女峰,我们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做好‘住宿+观光’的文章,同时策划一系列采摘节、民俗体验活动、文艺演出活动,以及邀请太极、瑜伽、养生协会等组织一起带游客运动、健身,用亮点活动将游客‘留下’。”訾宪鹏说。
民宿抱团破解行业痛点
随着游客对深度体验的需求增强,民宿服务正从“住得舒适”向“玩得深入”转型。
作为泰山脚下民宿的集合地,如何整合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让居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成为近年来泰山区泰前街道探索的“课题”。
“我们有泰山石敢当民俗博物馆、摩崖石刻、泰山剪纸等民俗文化遗产与泰山民间传说故事相互映衬,为我们发展增添了丰厚的人文色彩;有大红石榴、女儿茶、松柏盆景等特色物产,增添了鲜明的地域记忆;有丰富的产业文化旅游资源,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泰前街道办事处主任刘魁看来,泰前街道具备了发展民宿的众多优势,于是,成立民宿集聚区成为泰前街道一个大胆的尝试。
从单打独斗到集聚式发展,从单一住宿到多业态融合设计规划,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采取‘生态+文化+旅游’的模式,将山前片区旧村改造后腾空的院落以及常年失修的破旧院落进行保护、改造、利用,在保留古旧村落、院落特色和乡村文化基础上,融入泰山传统文化,让游客居其间、观其景、阅其风貌。”刘魁介绍,去年以来,集聚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聘请专业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在白马石片区规划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威王山摩崖石刻园、螭霖鱼展览馆;在水牛埠片区建设岱峰红色纪事馆、泰山女儿茶体验园、景观盆景园、草坪露营基地等旅游微景点,目前均已投入使用;在岱道庵、上峪、黄山头片区,规划建设观山体验类民宿,擦亮泰山煎饼、豆腐、螭霖鱼等传统美食名片。
目前,集聚区与周边商业、人文配套设施深度融合,正逐步形成“集聚片区引领,品牌民宿驱动,多元业态融合”的发展格局。刘魁介绍,“今后,我们计划将旧村改造收回的上百个闲置院落集体打包发展,为打造具有文化生活气息的民宿旅游集聚区提供充足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泰山脚下的民宿不仅是旅居空间,更是传递泰山文化、满足品质生活的‘微度假目的地’,让游客能在这里寻找到心中的‘诗与远方’。”
来源:泰安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