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双拥情: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工作综述

孔孟之乡双拥情: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工作综述

近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济宁市被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实现“九连冠”!曲阜市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济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策划推出《孔孟之乡双拥情》专栏,深度展示军地双拥共建工作实践,讲述军民鱼水情深动人故事,擦亮“全国双拥模范城”金色名片。

巍巍孔孟故里,滔滔运河之畔,济宁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古城,始终以“国之大者”的胸襟赓续双拥薪火。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烽火济宁,刘邓大军血战羊山,近万名烈士血染热土;微山湖畔"铁道游击队"飞舟破浪,百姓冒死掩护伤员、运送粮弹。进入新时代,广大军民赓续红色血脉,以“走在前、勇争先”的使命担当,着眼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倾力服务部队备战打仗、深化军地协作,推动双拥工作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谱写了军政军民团结奋斗的绚丽华章。

在济宁,双拥从来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党政军民的“大合唱”。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建立“四级书记抓双拥”责任链条,将双拥工作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推动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协调并进。每年召开市委常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专题研究解决驻军部队改革急需、备战急用、官兵急盼问题。建成4588个四级服务中心(站)、20个社会拥军组织、4571个拥军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党委统揽、军地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

紧盯时代要求大力改革创新,健全完善议事协调、军地联动、创建考评等机制,出台18项硬核政策,推动双拥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每年以双拥工作领导小组1号文安排部署年度服务备战打仗重点任务,全省首创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建立“需求收集—分类交办—限时办结—跟踪问效”闭环机制,累计解决部队演训场地协调、军事设施保护等难题90余项。创新实施“12345+N”工作模式、双拥模范创建“五大工程”、助力强军“无忧工程”、规范军人依法优先优待标识、退役军人工作服务部队备战打仗等工作做法,被《全国双拥工作简报》《中央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简报》推广,成为新时代军民双拥共建的示范样板,为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全域联动的实践范式。

济宁以制度创新激活双拥引擎,用改革突破凝聚军地合力,锻造双拥工作“服务打赢”硬核支撑。驻济某部首长感慨:“在济宁,部队的难事就是地方的急事,这种‘同频共振’让我们练兵备战的底气更足了!”

“解决涉军难题,是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克难攻坚。”

2021年,驻济空军某部将一份需要地方帮助解决的困难清单送到了市双拥办,内容涉及帮助修建道路、清除影响机场设施安全隐患等事项。“部队的事要特事特办、立马就办!”济宁市领导掷地有声的承诺,拉开了军民共建的暖心篇章。部队驻地嘉祥县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先后召开21次协调会,筹资6800万元建成13.8公里的军用机场专用线,无偿提供土地495亩用于军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万元修缮扩建战备道路、修建污水处理站、硬化营区路面,无偿为部队更换变压器等电力系统,配合铺设军事光缆15公里,稳妥清除10处影响战场设施安全隐患,有效将“制胜优势”深植沃土。

“部队需要什么,济宁就全力保障什么!”近年来,济宁市着眼于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始终把服务备战打仗作为双拥主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划拨土地1200亩,保障驻军部队机场专用路、营房现代化、民兵武器洞库、信息化作战系统等10个重点项目。开通“蓝天号”拥军车,自2015年首班车鸣笛启程,累计行驶里程突破10万公里,服务官兵及家属6万余人次,节省交通费用逾200万元,真正做到“部队有所需,地方必有应”。

2004年海军“微山湖舰”、2019年海军“济宁舰”相继命名,从那一刻起,“城舰”就系紧了一条无形的纽带,荣辱与共、心心相连。济宁市与“济宁舰”接舰官兵共同完成舰徽舰标设计、舰歌创作和文化氛围营造工作,捐助建设“微山湖舰”舰艇荣誉室,官兵被授予“荣誉市民”。战舰发挥“城市名片”“流动国土”作用,配合开展双拥和全民国防教育,大力宣传济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提升济宁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2019年,“山东舰”正式服役,济宁市第一时间赠送《国泰民安》织锦画,2023年选派孔府菜专业厨师赴“山东舰”开展拥军活动,提升后勤保障水平。市委、市政府每年春节、“八一”走访慰问城舰部队,常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城舰”情谊跨越山海。

2023年,济宁市和内蒙古某边防连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接到任务后,济宁市高度重视,市领导明确指示:“要充分展示我市双拥工作光荣传统,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力以赴推进共建项目落实落地。”市双拥办一行人先后3次赴部队现场考察、5次召开座谈会,委托承建单位仅用3个月的时间,帮助部队完成建设官兵家属临时来队住房,得到全国、省双拥办和部队高度赞扬。

“城舰、城连共建”活动让济宁市在祖国深蓝、北疆边陲留下了双拥印记、立起了双拥口碑,擦亮了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城市名片”。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

聚焦“后路、后院、后代”,济宁市创新实施助力强军“无忧工程”,健全军人“入伍、在伍、退伍”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在优待尊崇、荣誉激励、安置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制定21条举措,以后方无忧保前方无畏。

拓宽军人后路。打造安置“零误差”“三满意”品牌,高质量完成2900余人转业安置,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80%进入事业单位,转业干部100%安置到行政事业岗位,实现军转干部、符合条件退役士兵安置率、满意率“双100%”;出台促进退役军人进入教师队伍、投身乡村振兴激励办法,自主研发“一线一码一平台”就业服务系统,开发公益性岗位7800余个,举办技能培训13期,每年开展“春风行动”暨“军岗日”专场招聘活动24场,助力3万余名未就业随军家属及退役军人成功就业。创新推出“八一保”商业补充保险,4年赔付5200万元,惠及2.7万退役军人。针对不同对象群体制定12类1.3万项优待优惠项目,1.35万余家单位组成“荣军联盟”,让尊崇看得见、摸得着。

巩固军人后院。建立未就业随军家属生活补助金动态增长机制,发放标准增长到每人每月1809元,累计发放612万元,每年举办6场以上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岗位3000余个;创新开发552个拥军优属公益性岗位,为现役军人家属以及“三属”人员提供拥军优属专项服务。为3475名军嫂建立动态服务档案,“一人一策”协调解决军人家庭实际困难189件,依法维权23件(次)。

优待军人后代。用“前伸”的关爱、细致的服务,让他们上学不费力、转学不慌神、学习不断线,全力打造衔接有序、保质保量的“优教工程”。每年召开两次军人子女入学优待专题协商会,出台一线任务官兵子女入学特殊优待,军人子女转学随时办理,1250余名军人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常态开展“情系军人子女·关爱军娃成长”活动,为军人子女赠送专属定制书包1126个,红色书籍2200余册。

这些硬核数字背后,是各级各部门的主动担当,是拥军企业不计得失的拥军情怀,更是890万济宁人民"润物无声"的大爱,从政府到社会,从企业到个人,每一份力量都如涓涓细流,终汇成托举强军伟业的磅礴江河。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

在泗水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驻军某部援建的生态养殖基地年产值超千万元;在曲阜“双拥示范社区”,老兵调解室化解矛盾纠纷成功率98%……。军地结成78个共建对子,联合开展共植“双拥林”、共修“双拥路”、共话“双拥情”、共建“双拥长廊”、共创“双拥主题文艺作品”等系列军地共建活动,年均组织开展军地联谊会、军民文艺晚会、军营开放日等活动20余场;各级各部门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广泛开展走访慰问,送法律、送医疗、送文化、送技能等拥军优属活动,助力部队新质战斗力生成,共叙军民鱼水深情,这些生动场景,正是军民团结的缩影。

驻济部队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全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实施驻军拥政爱民“十大行动”,全力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援建乡村小学、扶贫公路、农家乐采摘园等设施项目51个,投入资金2600余万元,支持共建乡村产业发展;组建3660支民兵治安巡逻队,常态化开展联巡、联防、联治、联动活动,提升应急能力,在大项活动安保、抢险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冲锋,展现担当;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学雷锋便民服务活动上百次,为驻地2000余名群众免费义诊,每年派出教官为400多个大中小学及企业开办军事训练和军队光荣传统教育科目,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爱戴。

走进济宁双拥主题公园,一座高8.1米的双拥主题建筑与现代化都市交相辉映,济宁市用3年时间布局“三场五区”双拥文化建设已然开花结果,543处阵地让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抬头可见、驻足可观,让尊崇与荣光浸润城市肌理;微山湖上,“双拥列车”鸣笛启程,车厢内重现着铁道游击队截军列的经典战役,车窗外的芦苇荡仿佛重现铁道游击队的烽火岁月;金乡县“王杰双拥研学路线”上,学生们触摸英雄舍身扑向炸药包的雕塑底座,感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洗礼;梁山县“忠义双拥”品牌借水浒文化演绎新时代军民团结,全市11个特色双拥文化IP如同文化基因链,熔铸成城市精神坐标。

全省首创出台《关于规范提升全市公共服务场所军人依法优先优待标识实施意见》,17个主管部门对43类公共服务场所优先优待标识统一规范,推动“尊崇军人职业”处处可见、深入人心。连续3年组织编纂《孔孟之乡英烈谱》,为1473位新中国成立前和抗美援朝老退役军人建立荣誉档案,抢救式收录298名退役老兵事迹,编纂《济宁红色记忆系列丛书》,尊崇军人、关爱老兵,已成城市文明底色。

创新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升级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王杰纪念馆、微山湖英烈纪念园等13个国家省市级爱国教育基地和国防双拥教育基地;打造“军文旅”教育实践基地,有效发挥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指导员”、“老兵宣讲团”“兵支书”等群体思政引领作用,宣讲4000余场次,覆盖20万余人。深入开展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八进”活动(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进家庭)800余场,推动全民关心支持国防、全社会尊崇军人职业意识深入人心。

2025年,济宁市霍家街小学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我给戍边叔叔写封信”活动,收到官兵回信后,学生王小雨在作文中写道:“我要像解放军叔叔那样,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这种精神的传承,让双拥工作既有历史厚度,更显时代温度。”

九连冠,是荣耀,更是新征程的起点!济宁将永葆“兵员大市”的担当,以“儒风浩荡润双拥,军民同心向百年”的豪情,以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持续擦亮全国双拥模范城“亮丽名片”,续写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壮美篇章,为强国强军伟业注入澎湃的济宁力量!

来源:济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责编:张若颖 终审:徐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