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座城市的发展史,是这座城市奋斗者共同书写的。之于黄渤海之滨的这座城市,它有着沧桑又豪迈的诗意表达——这里升腾着老烟台的市井烟火,也承载着新市民的奋斗梦想;它以钢筋铁骨撑起了烟台近现代工业的脊梁,又在新世纪被黄渤海的时代风潮所打动。
仙境海岸 何以崛起?
4月18日,在国务院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谈及一季度有关经济数据,专门点赞了两个城市的工业增速,其中一个就是烟台,海滨烟台,何以崛起?
从全国来看,随着五一假期结束,27个GDP万亿之城的成绩单全部出炉,增速超过6%的城市共有7个,而增幅高达6.9%的烟台排在全国第一。其次是合肥,增幅6.6%;常州以6.1%的增速位列第三。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烟台一季度为2584.29亿元,比常州高出160多亿。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烟台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584.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增速居全省第1位。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9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85.3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446.1亿元,增长6.1%。一季度,烟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增速居全省首位、全国万亿城市第3位。烟台市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8个行业增速较上月加快,行业增长面较上月扩大5.4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烟台制造业起到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其中,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高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9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加快、产能释放,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6182.2%、30.2%、16.9%,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4.4%。
烟台市重点培育的9大制造业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6%,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此外,产销循环持续向好,烟台市规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8%,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好于全国、全省。其中,3月当月产品销售率为97.6%,居全省第2位。烟台市规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2.8%,增速较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指标,全市工业用电量完成13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9%,增速居全省首位。
在今年外部受阻、内部承压的形势下,作为东部海滨城市烟台,6.9%的增速充分展现了烟台的经济韧性。
“烟台制造”正装出海
诗意的解读这些数据,烟台是从6000年前的独木舟劈波斩浪到万吨巨轮隆隆下水,烟台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区域经济的优劣,取决于战略定力。
今年以来,作为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城市的烟台,山东省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烟台走在前,开新局,先试先行、引路示范、创新探索,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勾勒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图景。
作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烟台制造”的烙印是工业立市之魂,自1861年开埠以来,其工业经济便稳步向前。先后诞生了“张裕酒”“宝时钟”“三环锁”等一批知名品牌,成长了百年张裕、万华化学、玲珑轮胎、裕龙岛石化等一批实力企业。
烟台的工业门类涵盖了41个工业大类中的37个;工业基础雄厚,拥有298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诸多企业实力世界顶尖。当前,烟台市委、市政府坚持将链式发展作为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关键途径,全面推进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确定以制造业为主体,优化提升16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了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日常所需到大国重器,从汽车产业到航天航空产业,从能源化工到生物医药,烟台传统产业焕发活力,新质生产力迭代是烟台蓄势发展的生动注脚。
“用链式思维破解发展难题”
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近年来,烟台以“链长制”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链长制及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带来量变。
2021年7月,围绕构建“1+233”工作体系,烟台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大力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全面推行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有力推动着烟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条制造业产业链实现产值9326亿元,比2021年增加2334亿元,年均增长10.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4%;43家链主企业产值由2021年的4242亿元增至2024年的5888亿元、年均增长11.5%;
发展工业,设计先行。近年来,烟台还将工业设计纳入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精心培育,实行链长挂帅、链办领建、链主领航,建立烟台重点企业、优势设计产品,以及国内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N张清单,强力推进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和双招双引等重点工作。
仅2024年,烟台16条产业链累计举办各类招商活动1561场,签约项目913个、总投资9380亿元,累计实施建设项目1899个、完成投资4872亿元……
从烟台市实施链长制以来,在烟台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万亿大关的关键时期,16条重点产业链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底座,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增量。可以说,这些数据都是烟台增速突飞猛进的有效支撑。
产城融合 让城市有机更新
如何让城市焕发生机?怎样给产业以持续动力?烟台市委书记江成提出“带着情怀、带着责任、带着担当”干好工作,全市上下大抓产业蔚然成风。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整合土地、资金、政策等要素资源,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强劲发展合力。
烟台建立产业链服务推进工作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召集人,将企业服务专员、产业链推进等制度整合纳入总体框架,一体推进工作谋划、招商引资、专员走访、督导考评等重点任务。
“打开分析”,是烟台市历次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只有“打开分析”才能提高了产业引育和项目招引的精准度。各产业链由链长牵头推进,主责部门靠前主抓,对产业“打开分析”,逐一建立产业链全景图谱和产业资源库、客商信息库、目标企业库、项目信息库、重点人才库以及项目在谈、签约、在建、竣工“一图五库四清单”。
以产业生态建设为核心,集聚更多发展要素打造产业垂直生态体系。以产业链为轴,引入更多创新平台、人才团队、产业基金、产业联盟,积极开展高层次品牌展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适宜企业生长的产业垂直生态体系。
从量变到质变。烟台的16条产业链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快成长: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为例,规上企业从249家增长到328家,净增79家,产值从953亿元增长至1854亿元、年均增长19.1%;生物医药产业链,规上企业从131家增长至212家、净增81家,营收从385亿元增长至461亿元,年均增长6.2%;清洁能源产业链,产值从500亿元增长至712亿元,年均增长12.5%;航空航天产业链和文化旅游产业链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7%和46%。11条制造业产业链累计获评省级以上产业集群37个(国家级5个、省级32个,其中2021年以来新获评27个。
制造业领域,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纳入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材料、高端化工、光电、汽车、海工装备、高端铝材料等产业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黄渤海新区化工新材料、蓬莱区海上风电装备、福山区汽车零部件、龙口市高端交通铝材、芝罘区环境控制装备、蓬莱区海洋工程、海阳市新能源、黄渤海新区生物医药、蓬莱区葡萄与葡萄酒、莱阳市绿色食品、海阳市毛衫11个产业被认定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省级重点项目数量、体量连年全省第一
除了做优存量,还要抓好增量。重点项目建设是稳增长、促转型的关键抓手,烟台市省级重点项目数量连续两年、投资体量连续四年居山东省首位。
今年省市重点项目方面,烟台可圈可点。其中,总投资过千亿元的4个、过百亿元的32个、过十亿元的266个,“千亿领航、百亿支撑、十亿带动”项目格局持续巩固。一季度,337个省市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率86.4%、投资完成率达27.4%,累计完成投资631.2亿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其中,137个省级重点建设类项目累计开复工110个、开复工率80.3%,累计完成投资323.4亿元、投资完成率24.7%;200个市级重点建设类项目累计开复工181个、开复工率90.5%,累计完成投资307.8亿元、投资完成率31%。裕龙石化、万华蓬莱等标杆项目相继投产、持续释放产能,今年重点推进的298个年度竣工投产项目,一季度已实现61个项目投产,新增产值176.6亿元,预计全年新增产值750亿元。同时,招远核电、万华化学新一代电池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对全市重点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责任化落实”,压实责任、压茬推进项目建设各项任务,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值得一提是,烟台开创性的产业正在崛起。以东方航天港为例,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作为出海母港,成功实施中国首次海上发射。通过这次发射,烟台看到了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机遇,并在海阳建设“东方航天港”,打造集发射、制造、配套、数据、应用、文旅为一体的“1+7”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其航空航天产业据预计今年的全链产值有望达500亿元。
目前,烟台航空航天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海上发射为牵引,以火箭总装测试、卫星研发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及空天信息应用为主的链式产业布局,初步实现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里有船”的目标。仅海阳的东方航天港已成功招引23个产业项目,总投资273亿元。
同样,具有开创性的还要核电供暖。2023年11月25日,我国首个跨城核能供热项目——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启动,开启山东烟台到威海跨区域核能供暖。此次投运的跨区域核能供热项目通过热电联产技术升级和抽汽改造,使核能供暖跨城长距离送达威海乳山市,首次实现核能跨城供暖。“暖核一号”核能供热是从核电机组高压缸排汽作为热源,在物理隔绝的情况下进行多次的热量交换,最终通过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送到千家万户。同时采取多道隔离回路,加上辐射监测等手段,确保核能供热的安全可靠。
今年3月21日,“暖核一号”我国最大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国家电投完成第六个供暖季任务,保障山东烟台海阳市、威海乳山市两市城区40万居民清洁温暖过冬。
从2019年首次投运以来,“暖核一号”供热能力不断提升、清洁效益不断放大、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品牌效应不断凸显,成为烟威两地重要清洁热源、核能综合利用主要发展方向、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核能高地。截止目前,总供热面积近1300万平方米,海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零碳”供暖城市。
“暖核一号”通过核电机组发电余热的高效利用,将原本排向环境的热量转化为民生所用,能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
今年,3月27日,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山东烟台建设完工,正式进入调试阶段,这一里程碑式的项目为我国海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开启了新的篇章。
清洁能源是典型的未来产业,不仅要逐渐替代煤电等传统能源,重点攻关清洁能源,也与烟台的先天条件有关系。烟台本身是我国的核电基地之一,同时又临海,可以发展海上光伏,并能直接进口国外清洁能源。
锚定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根据烟台“十四五”规划,将建设核电、风电、海上光伏、LNG“四大千万级”清洁能源基地。截至目前,烟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700万千瓦,稳居山东省首位。产业效应凸显,截至2024年三季度,烟台清洁能源产业类企业达到140余家,其中骨干企业63家,规上企业114家。
从长远来看,烟台全力打造中国北方清洁能源中心的目标,对烟台、对山东半岛发展均意义重大。
2023年12月8日,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中国角城市气候合作对话会。在会上,郑德雁向全球各国各地区分享“低碳烟台”实践经验时说:“烟台市一直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我们在实践中通过‘三个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建设世界一流的生态城市、美丽烟台。”或许,这也是增速6.9%的答案。
烟台还是外贸大市,对外贸易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1170.8亿元,总量居山东省第二位,同比增长12.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1.2、6.6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比重达14.3%,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实现了“开门红”。
“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烟台抓好创新主体引育的同时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烟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产业链式发展、产城共融已成为烟台域内发展共识,工业赋能行业发展更多生动案例正在烟台落地,更多的“烟台制造”正搭乘中欧班列、中非班列出海……
6.9%,这是一座城市拔节生长的速度,这是烟台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链式发展、产城融合为驱动的烟台速度。
当港口的轰鸣化作数据流的轻吟,这片土地将用铿锵的语法书写着产城共生的诗行。更多的答案或许藏在那些正在破茧的科创园区里——它们既保留着工业时代的筋骨,又奔涌着未来主义的脉动,如同一首在钢铁谱系上嫁接绿意的跨界诗。
(凤凰网山东 张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