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1日讯 据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消息,近日,由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一处位于高新区彩龙路附近的考古发掘工地项目田野工作完成,并通过专家验收,等级为优秀。
此次发掘共清理北齐、明代、清代墓葬13座,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约220件,主要器形有陶罐、陶俑、瓷罐、瓷灯、瓷瓶、铜钱、铜簪等。特别是北齐时期的2座“甲”字形砖室墓,出土一批精美陶俑和带有墓主人身份、时代信息的墓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清代一座墓葬亦出土墓志,具有重要的补史作用。
此次发掘的墓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济南地区北齐至清代的墓葬资料,对研究各个时期的葬制葬俗、社会、经济、文化等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沂蒙精神的诞生地,山东的考古发现对探寻中华文明根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圣地,动摇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城子崖遗址、把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历史发展轴线向前推进2000多年,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实证的大汶口遗址、直接否定了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的推论,有力反驳了西方“非洲起源说”的沂水跋山遗址、实证长城最早起源地的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丰硕的考古成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献了山东力量。
城子崖遗址:4600年前人类智慧的结晶!
山东考古以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开端,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动摇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城子崖是中国“龙山文化”的最早发现地,定居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500-前1900年。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山东安丘万戈庄人。1928年,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到东平陵城考察,途经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这是一处河旁台地,远远望去,宛如城垣。1930年和1931年,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分别带队,对济南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考古报告《城子崖》。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第一次在章丘龙山镇发现,所以被考古学家命名为龙山文化。
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中国考古学者首次对史前遗址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中国第一座史前城址。城子崖遗址创造了多项“第一”,还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获得如此多的殊荣,它到底有什么秘密?一个视频为你解答——
城子崖的发掘揭开了龙山文化的面纱,也揭开了对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序幕。被考古学界赞誉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的蛋壳黑陶杯就是出自这里。
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为“礼出东方”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明。
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现珍藏在山东省博物馆里,外观黑光油亮,敲击有金属声,重量不超过70克,最薄处仅0.3毫米。据说真正做成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需要16至20道工序。有人曾成功制作出了轻薄而坚硬的蛋壳陶胎,但因在最后烧制时很难控制温度而失败了。
蛋壳陶,代表着龙山文化时期先民创造性的成就,已成为中国陶瓷史中的经典,不单是中国制陶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制陶史上的巅峰之作。
泰安大汶口遗址:揭秘六千年前的烟火
大汶口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与命名地,距今6100年至4600年。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东南至大汶河南岸的宁阳县磁窑镇堡头村,西北至大汶河北岸的卫驾庄南。
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在泰安宁阳县大汶口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墓葬。根据暴露于地面的彩陶片及其他遗物,确定为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于是文物部门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随着大规模的发掘,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发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遗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大汶口遗址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并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具,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大汶口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器物,表现出大汶口先民们高超的制陶水平。出土的红陶兽形壶,就是一头猪的形象,它是一个酒器,既是实用器,又不失艺术情趣,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型。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东方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来源,打破了学术界持续近20年的“仰韶—龙山”东西二元对立格局,把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历史发展轴线向前推进2000多年,从而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实证。这里承载着距今6500年至4000年之间的时代跨度,也正是这段漫长的历史,将黄河下游史前文化历史前推了1600多年。
沂水跋山遗址:有力反驳“非洲起源说”
跋山遗址位于鲁中南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河奎村,文化遗物出自古沂河阶地中下部。跋山遗址群是对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其发现和研究已初步构建起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直接否定了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的推论,有力反驳了西方的“非洲起源说”。
跋山遗址残存面积近1000平方米,近8米的文化堆积保存了距今10—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珍贵证据,揭示出晚更新世以来石器工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演进的清晰轨迹。遗址出土和采集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余件、动物骨骼1万余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遗址下文化层集中出土8具古菱齿象下颌及部分骨牙角制品,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型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
跋山遗址的发现为寻找更多时空范围内的旧石器遗址提供重要线索。目前已在沂河上游区域发现包括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以及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遗址80余处,包括沂河头、水门、葛庄及南黄遗址等。其中地层堆积最为厚重的水泉峪遗址初步测年数据为距今2.09万~6.5万年,涵盖细石器和简单石核-石片两个文化传统,其与跋山遗址至少保存了1.5万年的重叠地层,石器面貌具有明显继承发展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细石器所在层位采用两种测年方法进行测定,初步数据集中在距今2.4万年和2.8万年两个阶段,使山东地区成为华北南部地区早期细石器技术出现的区域之一,为探讨东北亚南部细石器起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
随着山东考古的快速发展,更多先进、创新的考古手段被应用,考古工作成果丰硕。山东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降文化,构成文化谱系完整、文脉传承的发展链条,成为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佐证。
岱考古起,千年文明兴。文物大省山东将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扛牢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文明寻根、为民族寻魂,使千年文明穿越时空重新焕活,使齐鲁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奔腾不息。
闪电新闻记者 杜小康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