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山东的底气从何而来?
近期印发的《山东省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为齐鲁大地乡村振兴勾勒出清晰路径。
(图源:闪电新闻)
《规划》着眼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要素协同推进“五个振兴”,以系统性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打造更高质量的齐鲁样板。
产业振兴鼓起农民“钱袋子”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始终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粮食总产连续四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收超2.3万亿元,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山东已构建形成稳固的产业根基。
《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未来几年的主要目标。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基本建成,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面向未来,《规划》提出以抓好科技创新、抓好数字赋能、抓好开放发展、抓好绿色转型四个“关键支撑”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深层次而言,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县域富民产业增长极,也促进了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比如,泰安市岱岳区大力发展黄精产业,有效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亩均收入超5万元。再看枣庄的石榴产业,全市石榴加工、销售等市场主体发展到118家,石榴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2万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8万元,形成“小石榴”撬动“大产业”的示范效应。
这种因地制宜深挖乡村特色资源的模式,成为振兴乡村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县域富民增收的政策,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山东省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李秋生说。
人才引育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乡村振兴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人才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山东深谙此道,创新人才开发使用机制,有序促进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破解基层人才短缺难题,让人才根系深植广袤田野,不断集成优势人才资源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重在建设一支堪当乡村振兴重任的骨干力量,主要是抓好乡镇干部队伍、农村带头人队伍、驻村帮扶队伍三支队伍建设。目前,山东已累计选派6轮、12.8万余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到乡村一线驻村帮扶。
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让人才在乡村热土上发光发热。
汇聚人才智力资源方面,山东落实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行动,结合基层实际需求,组织发布“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的“招募令”,面向各类人才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原则开展项目合伙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富民兴业。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方面,山东依托省市县三级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乡土人才在技术创新、创业发展、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吸引更多各类人才在广袤的农村建功立业。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周春艳介绍,今年,山东将抓好《规划》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重点着力做好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发挥乡土人才作用等四方面工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强化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实景图”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山东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
2026年是山东新一轮村“两委”换届年。在三年行动的基础上,山东把今年作为村级党组织建设“巩固提升年”,进一步查找整治突出问题、化解风险隐患,切实打造过硬支部,为换届夯实基础。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效能提升,关键在于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方面,山东强化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主要是抓好强化党组织领导作用、健全落实村级工作机制、推进为基层减负三个“持续”,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以组织振兴引领和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规划》的发布,标志着山东乡村振兴工作进入新阶段。
李秋生介绍,山东从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四个方面抓好落实,确保《规划》从“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
眼下,随着“五个振兴”全要素协同推进,山东正以系统性思维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随着规划措施的落地落实,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凤凰网山东 能子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