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槐荫黄河生态半程马拉松的鸣枪声即将响彻黄河岸畔,吴家堡街道正以“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蓬勃姿态,向跑者展现一幅三产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作为槐荫区乡村振兴的核心示范区,街道依托黄河生态廊道战略支点,构建起“金米银蟹、智造赋能、文旅兴村”的立体发展矩阵,让传统农区转型为产城融合的鲜活样本。
厚植农业根基 锻造特色品牌
吴家堡街道位于槐荫区西北部,行政面积34.7平方公里。街道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以吴家堡黄河大米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壮大优势产业,提升农业效益。吴家堡街道积极培育和发展吴家堡黄河大米这一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已达7000余亩,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吴家堡黄河大米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并两次登上央视丰收节进行集中宣传,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街道不仅注重扩大种植面积,还通过实施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行动,不断提升吴家堡黄河大米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挖掘新兴产业,丰富农业内涵。在巩固吴家堡黄河大米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吴家堡街道还积极挖掘和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丰富农业内涵。通过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街道成功培育了稻田蟹、喜盈门草莓、七里香樱桃等新产品新产业,形成了“十三香韵”的特色农业品牌体系。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也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吴家堡街道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的合作,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街道还注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强链补链延链 激活工业动能
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业竞争力。吴家堡街道依托自身工业基础,以化工、机械加工、塑料制品、设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街道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吴家堡街道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街道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引导相关企业在特定区域内集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同时,街道还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共同打造跨区域产业集群,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种产业集聚的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提高了整体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吴家堡街道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搭建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街道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吴家堡街道的第二产业实现了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文旅融合创新 激活消费潜力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吴家堡街道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春赏花、夏观荷,秋品稻、冬看雪为主题,激活赛石玫瑰园、席庄百亩油菜花海、五洲向日葵园等“网红打卡地”眼球效应,举办花朝节、插秧节、丰收节、乡村音乐节、黄河马拉松等主题活动,形成了月月有主题、四季有看点的引流效应,把网上“流量”变人气“留量”。这些举措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径。
推进研学旅游,实现教育产业互动。吴家堡街道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稻改文化、渡口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资源,打造了5处沿黄村史馆集中展示吴家堡沿黄文化、沿黄故事。同时,以成功创建“稻香花海”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为契机,大力推进赛石玫瑰园、五洲农业园、席庄植物克隆基地、曹家圈防汛文化广场等研学游基地建设和协同发展,精准引流中小学生和家长9万余人次,实现了教育事业与研学产业的“双业”互动和协同发展。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站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前沿,吴家堡街道正以三产融合为笔,以生态优势为墨,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随着2025槐荫黄河生态半程马拉松的举办,这条穿越稻田花海、连接城乡未来的赛道,见证着吴家堡从"农业强镇"向"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华丽蜕变。未来,这里将持续探索智慧农业、绿色工业、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吾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