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的“数字跃动”:山东联通5G赋能激活智慧渔场新脉动

东平湖的“数字跃动”:山东联通5G赋能激活智慧渔场新脉动

清晨的东平湖泛着粼粼波光,63岁的渔民张德海正举着手机当“透视镜”。屏幕里,水下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中,鱼群穿梭如织。“这水质,比俺用家的玻璃还透亮!”他笑着点开智慧渔业APP,溶氧量、水温、PH值三条曲线正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在山东联通打造的"云+网+端"智慧渔业体系下,这位老渔民正亲历着渔业养殖的数字化蜕变。

数字神经网:联通技术织就的渔业“智慧大脑”

在东平湖20亩示范鱼塘的碧波之下,32个物联网传感器如同“水下侦察兵”昼夜值守。每15分钟,溶解氧、水温、PH值等关键数据便通过5G网络跃入云端“智慧大脑”。当溶氧量低于临界值,增氧机自动轰鸣;当水温突破安全线,预警信息秒达养殖户手机。“去年高温季,对亏这套系统,不然鱼塘的鱼会损失半成”张德海回忆道。今年他特意在手机上安装了智慧渔业APP,通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养殖课程,已经能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功能调整投喂策略。

支撑这场渔业革命的,正是山东联通织就的构建起覆盖全域5G数字基座。40座5G基站沿湖矗立,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信息高速公路”;昼夜不停地处理着来自5000多个物联网终端的数据洪流。在硬件升级的同时,网络质量也得到全面提升。通过不断优化网络架构和提升传输能力,互联网出口带宽已突破200G大关,时延控制在毫秒级,确保了视频监控、远程操控等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稳定运行。针对渔业加工企业,公司还部署了专线网络,使冷链物流数据传输效率提升4倍。

全链赋能:从鱼塘到餐桌的智慧闭环

在联通云服务平台上,东平渔业正经历着全链条数字化改造。从苗种采购到成品溯源,从养殖标准到投入品管理,每个环节都刻上了“数字烙印”。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数据实时上传,电子合格证随货同行,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整条养殖链。“现在和高端超市对接,人家就认咱的‘数字身份证’!”当地合作社负责人展示着带有溯源二维码的有机鱼包装。山东联通充分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优势与传统渔业生产相结合,提供了一套先进,全面的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渔业产量的规模,改善农产品经济效益和品牌竞争力,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品质控制能力。

信息化服务更让养殖效益突飞猛进。为渔业领域各种决策与预测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实现养鱼过程精细化管理和病虫害监测,连渔船都装上了电子围栏。进一步解决养殖作业安全隐患、效率低下、人工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以前三个人管十亩塘,现在一个人能管三十亩!”张德海得意地说道。

生态红利:科技守护一湖碧水

这场数字变革让传统渔民变成了“新农人”,同事也。32岁的王鹏从城市返回家乡,在电商孵化基地架起直播间,背后的智能仓储区码着“身份证件”齐全的有机鳙鱼。“溯源二维码一扫,养鱼过程全透明!”他的手机镜头前自豪的向观众们展示。智慧渔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湖区产业升级。占地200亩的稻渔共生示范区里,农民既种稻又养鱼,亩均收益翻了两番。与此同时地方农业局联合山东联通开设了“智慧渔业学院”,而像张德海这样的“老渔民”,如今也学会在“智慧渔业学院”充电,1200多位乡亲通过“线上+线下”课程,从“凭经验养鱼”进阶为“用数据说话”的新农人。

数字赋能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让东平湖重现“清水芙蓉”之美。实时监测让氨氮含量同比下降40%,水体透明度提升至2米以上。曾经因污染频发的鱼类减产成为历史,特色养殖面积年增30%。

当千年渔场邂逅5G智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变革,更是水乡未来的无限可能。随着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在这片碧波荡漾的水域之上,科技与传统的完美融合,正谱写着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崭新篇章。(宋繁城、亓鹏、范东朔)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