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油纸伞被李子柒带火,云南老匠守艺46年
站内

300年油纸伞被李子柒带火,云南老匠守艺46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油纸伞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承载着无数匠人的坚守与传承。云南腾冲荥阳村的郑传泰,便是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者之一。而李子柒,这位传统文化传播的带头人,与郑传泰之间,有着一段温暖而真实的故事。

一、李子柒与荥阳油纸伞传承人郑传泰的故事

李子柒第一次见到郑传泰,是以“四川小李”的身份。郑传泰喜欢写诗,每次见到李子柒,他就一把拽住,拉到沙发上,说要给她写诗。第一次见,李子柒想,这大概是个出口成章的才子,结果一看他的诗,原来是乡间的打油诗。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李子柒在看郑传泰写诗,图源:她助理)

郑传泰还把自己父亲做的油纸伞从床底下勾出来,都破得都不行了,但他还是像宝贝一样捧着给李子柒,还笑得跟个孩子一样。而李子柒也被这样纯真的笑容所感染,那是她特别特别开心的事情。

在有一段时间里,李子柒特别享受待在这样的氛围里,她觉得放松。在这些人的眼里,李子柒不是李子柒,他们很多人甚至不认识她。她告诉他们:“我来自四川,我叫小李,你们叫我四川小李就可以”。李子柒喜欢用四川小李的这个身份活在那样的世界里。

二、荥阳油纸伞的传承与创新:郑家的坚守与新生

郑传泰的故事,是荥阳油纸伞传承的生动写照。他出生于云南腾冲荥阳村,荥阳村位于云南腾冲市固东镇,是一个有着300多年油纸伞制作历史的小村庄,曾经因为家家户户制作油纸伞而闻名,被称为“油纸伞之乡”。

郑传泰家是祖传制伞技艺,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二代,有着300多年的历史。郑家油纸伞的第十代传传承人郑映海,从8岁开始做油纸伞,一做就是八十多年,直到95岁都还在坚持这门手艺。

而郑传泰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对制伞的热爱。制作一把油纸伞,从选竹子到做成成品伞,需要花费三天时间,其中更是需要历经72道繁琐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大的耐心、精湛的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破竹、磨伞头、削伞骨,到穿伞、裱纸、上桐油,每一步都凝聚着郑传泰的心血。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郑传泰在制作油纸伞)

尽管面临身体的不便和制作过程的艰辛,郑传泰从未放弃。他的坚守不仅源于对家族传承的尊重,更源于对这门古老技艺的热爱。他的本子上记满了来自北京、深圳、上海、保山等城市的订单,到2025年,他已经从事这项手艺46年了。郑传泰用自己的坚守,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艺,也让无数人看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

除此之外,郑家还建立了家庭工坊,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和旅游需求进行创新,以传承和发展油纸伞制作技艺。例如,游客可以在工坊里参与制作,亲手绘制梵高星空图案等具有创意和现代感的油纸伞。这种创新不仅让油纸伞更具吸引力,也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李子柒与非遗传承人及手艺的“双向奔赴”

李子柒通过三年的走访,推动了多门非遗技艺进入公众视野。她通过拜访多位像郑传泰这样的老手艺人,得到了更多内在的力量。这些老手艺人和他们的非遗技艺,也在李子柒的努力下被更多人看见,这是一个双向的成长过程。

点击查看原始图片

(荥阳油纸伞,图源:她助理)

在这个过程中,李子柒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和传播者,她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油纸伞也会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它将不再是古老技艺的象征,而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而李子柒与郑传泰之间的故事,也将成为非遗传承历程中一段温暖而珍贵的记忆,激励着更多人去关注、去保护、去传承那些即将被遗忘的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凤凰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