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工业经济版图迎来重要突破:青岛、潍坊、烟台、滨州、东营、济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过万亿元大关。其中,滨州、烟台、济南为首次跻身“万亿俱乐部”。
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山东工业版图,更折射出中国北方经济大省在转型升级中的韧性与潜力。
从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到新兴产业“弯道超车”,从政策精准赋能到集群协同发展,这六个城市的发展路径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压舱石”到“新引擎”
工业经济的破局,离不开支柱产业的强力支撑与新兴赛道的快速崛起。以滨州为例,其规上工业营收首次突破万亿的背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贡献了3226.63亿元营收,同比增长14.59%,电力热力行业利润增速达95.43%。
滨州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的战略——通过电解铝产能置换、再生铝循环利用等技术升级,将单位产值能耗不断降低,同时培育出航空航天铝材、汽车轻量化组件等高端产品,摆脱了“低端过剩”的桎梏。
与此同时,济南以“未来产业”为突破口,布局量子通信、空天信息等前沿领域,依托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推动技术产业化。
2024年,济南空天信息、未来网络等三大产业集群获批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突破60%。以汽车制造为例,2024年1-11月,全市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8%,新能源汽车产量接近50万辆,比亚迪第700万辆新能源车在济南下线。
济南,一座传统汽车城正加速向“智造之城”转型。
烟台的崛起则体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精准平衡和“绿色转型”的有效实施。
作为化工大市,烟台通过智能化改造推动化学工业园升级,2024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3.1%,清洁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聚链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六大行动,做优六大千亿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扩大,显示出“传统升级”与“新兴培育”的协同效应。
2024年,烟台绿色转型成效满满,新增省支柱型雁阵集群5个、特色产业集群3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446个,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700万千瓦、居全省首位。
科技“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工业规模扩张的背后,是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作为山东“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的潍坊,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82%,高于全省8.02个百分点,2255家高新技术企业支撑起高端装备、磁悬浮等特色产业链。
以潍柴动力为例,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09%柴油机刷新热效率世界纪录。潍坊市研发投入总量达185.83亿元,同比增长9.87%。这种“技术换市场”的逻辑,让潍坊在工业机器人、精密模具等细分领域形成全国影响力。
东营则以“绿色创新”重塑石油之城形象。2024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其秘诀在于将传统石化产业与新能源深度融合。例如,依托胜利油田布局碳捕集与封存(CCUS)项目,可封存二氧化碳超百万吨,让东营石化行业吃“碳”吐“油”。
同时,2024年其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材料、医药等产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3年保持30%以上增长。
青岛以“智造”为引擎,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创十年新高。去年,青岛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跃居全国第15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650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占全省43%。
2024年海尔集团全球收入达到4016亿元,同比增长8%,成为智能家电产业青岛首家营收超过4000亿的企业。同年,海尔卡奥斯拿下工业互联网首个“千亿品牌”。
此外,青岛布局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已形成集聚效应,海信激光显示技术专利数全球第一。2024年,青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8%,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5.6%,工业投资增长15.2%,彰显“智造”的强劲动力。
政策创新激活“乘数效应”
政府的精准施策,为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济南以“项目深化年”为抓手,全年推进20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66万亿元。邦德激光全球总部基地、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济南园区等项目的落地,持续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为济南规上工业万亿营收奠定基础。
2024年,烟台深入落实《关于聚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的意见》,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协同升级,传统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持续壮大。
同时,烟台还出台《实施六大行动 聚力链式发展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在全市大抓工业,有效促进了烟台规上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营收规模的持续扩大。
山东层面的政策赋能同样关键。山东推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资源保障十条措施》,通过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倾斜,破解企业扩张瓶颈。例如,扩大工业融资规模,每年新增贷款1000亿元以上、发展供应链融资1000亿元以上。
山东还推出《“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强化新兴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供给等,有效激活了工业经济的乘数效应,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性动能。
从青岛的“智造”标杆到滨州的“铝业帝国”,从烟台的“动能转换”到济南的“未来产业”,从潍坊的“技术赋能”到东营的“绿色创新”,山东万亿工业城市的进阶之路,印证了传统产业升级、创新生态培育与政策精准赋能的协同效应。
随着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赛道的加速布局,期待山东工业经济的“万亿方阵”能够持续扩容,为全国高质量发展贡献“齐鲁样本”。
(凤凰网山东 贾明亮)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