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的实施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布。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聚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这一主题,36条举措系统部署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全面开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的新征程,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端牢“中国饭碗”,打造更高水平“齐鲁粮仓”
在鲁西北平原,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如毛细血管般在麦田间蜿蜒,无人机掠过田野撒下肥料,种粮大户只需用指尖轻点手机屏幕,便能完成上千亩麦田的精准灌溉——这幅充满未来感的农耕图景,正是山东“吨半粮”建设的生动画面。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山东始终将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扛牢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责任,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2021年,德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积极探索亩产粮食1500公斤的增产模式。如今,德州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连续多年写入省委一号文件的“吨半粮”模式,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山东方案”。
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滩涂上,另一场“向土地要粮”同样震撼,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已化作万亩良田。
突破传统农业边界,向设施农业、畜牧业、现代渔业、盐碱地要产能,山东建立了“1+4”的农业生产体系——蔬菜总产达到9623万吨、肉蛋奶1680万吨、水果3325万吨、水产品950万吨,都在高基数上保持了稳定增长。
连续四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山东没有止步于产量优势,而是向质量效益要竞争力。
尤其是,山东近年来着力强化北方海域适养品种的选育培育,以“三文鱼”为小切口,在苗种繁育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2024年,山东三文鱼率先实现自然海域规模化养殖,即将“游”向百姓餐桌……这种全方位的产能提升,成为践行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
得益于山东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中国饭碗”装上了更多量足质优的“山东粮”,山东在保障“粮袋子”同时,还丰富着“菜篮子”“肉案子”“鱼盘子”。
“有活干、有钱赚”,激活强农惠农富农新动能
2024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8万亿元。
当1.1万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轰鸣作响,当111个农业产业强镇串珠成链,山东正以产业振兴为核心,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质效的不断提升。
在滨州中裕麦田,一粒种子演绎着联农带农的精彩故事。
中裕集团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行“三免一加”优惠政策,带动27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累计助农增收33.8亿元。
如今,全省330个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正以“一业一策”精准滴灌,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培育壮大蔬菜、水果、畜牧等产业,焕发集群效应。
在巨野农家画室,笔墨丹青正在勾勒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巨野县每年创作150余万幅书画作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45亿元的综合产值背后,是农民在“家门口”实现的致富增收。
这些逐渐唤醒的乡土资源,正在细分产业领域中开辟富民新空间,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分享增值收益。——村级组织自行实施“小微”项目、乡村公益岗、以工代赈等政策机制,让农民变为乡村振兴“参与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我们将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农村电商、手工业、民宿等,帮助农民掌握更多技能技艺,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增收。”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于永德说。
深化改革“破局”,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农村改革历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锚定“深化农村改革”这一主题,以“有利于农民”为导向,在齐鲁大地掀起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实践。
今年,山东将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持续夯实改革基础——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
全面清查核实农村各类资源资产,健全规范化管理制度,探索盘活利用的具体办法,拓展农村发展空间,维护好农民权益。
畅通要素流动,山东正以“片区化”“组团式”重构乡村发展格局。通过创新政策集成、深化国企结对协作,山东打造出1598个乡村振兴片区,覆盖约1.5万个村庄。今年,全省片区总数将达到近2000个,其中省级片区总数将超过300个。
“目前,省里已经搭建了乡村振兴片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有效平台,推动各类要素与乡村资源优势有效结合、互促互进。”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张红旗介绍。
当下,随着36条举措落地实施,齐鲁大地上正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一幅制度活、要素聚、产业兴的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凤凰网山东 能子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