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守护粮食安全,对保障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对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作出部署,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明确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近年来,全省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储备、监管联动改革,不断创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基本形成放得活、储得好、管得住的粮食安全保障格局。2024年山东粮食再获丰收,连续4年突破1100亿斤大关。
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山东有何良方?面对新目标,粮食生产又将如何布局推进?
改革创新举措独具山东特色
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2024年,山东粮食总产量1142亿斤,粮食购销总量达到1.65亿吨。大丰收的背后,是具有山东特色的改革创新举措——
创新粮食购销服务机制。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鼓励引导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粮食经纪人等多元主体积极入市,加大预约收购推广应用力度,2024年全省收购粮食4017万吨。健全粮食市场化收购融资支持机制;建立19支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重点保障民营和中小企业收购资金需求,2024年基金累计发放收购贷款35亿元。发挥济南、青岛、日照、滨州4个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城市、7个关键节点城市功能,提升济南等黄河流域枢纽和日照港等沿海枢纽能级,与北京、福建、海南等12个省份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打造粮食流通战略支点。
健全粮食储备管理机制。完善储备品种结构,在保障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绝对安全基础上,去年增加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储备16.7万吨,主要原粮品种都建立了储备,能够更好保障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打造绿色仓储提效能,支持企业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按照高标准粮仓建设标准,新建设一批高标准粮仓,同时对原有粮仓的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目前这项工作已累计完成仓容213.58万吨,效果明显。比如,据测算,通过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全省地方储备粮储存综合损耗率降低了0.04个百分点,降至目前的0.38%,低于国家规定的损耗率标准。
健全粮食收储监管机制。一方面,推进监管法治化,修订粮食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进一步规范了粮食流通行政执法行为;出台政策性粮食购销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实施细则,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政策性粮食购销领域监督。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目前,山东承储省市县储备粮的301个库区、2775口仓房,与省级平台实现“数据通”“视频通”,全省政策性粮食监管信息化覆盖率达100%,政策性粮食从收购入库、储存保管到销售出库实现了全过程信息化监管。
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粮食产、购、储、加、销各方面。
把种粮好收成变成好收入,农民才有种粮积极性。山东健全粮食收购和市场调控协同运作工作机制,重点是用好储备这个“蓄水池”,当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粮食价格出现明显下行时,就及时果断收紧储备的“出水阀”,适时适度放大“进水阀”,从而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好种粮农民收益。同时,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和预期引导机制。在“点”上,初步建立了涵盖4622户城乡居民固定调查点的粮油供需平衡调查体系,更好掌握全省粮油生产、流通、消费和库存等基本情况;在“面”上,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粮油市场信息监测网络,全省建立国家级粮食价格监测点105个,省市县地方粮食价格监测点733个,实现了对重点地区、重要品种和关键时段的市场监测。
节粮减损意味着打造“无形粮田”、增加有效供给。对此,山东“深耕”粮食绿色减损,探索打造粮食产后减损新路径。比如,做优产后服务,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打通农民售粮“最后一公里”,解决“晒粮难”“储粮难”“卖粮难”等问题,减少粮食霉变、抛洒,2024年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共清理烘干处理粮食469万吨、节粮减损18.76万吨。聚焦绿色提升,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地方储备粮库完成绿色仓储升级改造和新建扩建仓容213.58万吨。济南、临沂、日照等市探索应用智能扦检一体化系统,自动完成送粮车辆扦样、检验工作,实现无人化操作,不仅效率提升1倍,而且减少粮食撒漏。引导加工减损,从“田间”“车间”到“餐桌”,“吃干榨净”每一粒粮食,粮食加工转化利用率98%以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何保障好粮食供应安全?立足保障平时市场供应,山东突出抓好粮食应急能力建设,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粮食供应不断档、不脱销。目前,全省基本建成涵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全链条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通过增总量、优布局、调品种、扩库点等一系列举措,地方储备粮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规模的基础上,实现了主要原粮储备品种的全覆盖。与此同时,应急体系更加健全,确保应急保障企业平时自营、急时应急、发挥作用,目前全省建立粮食应急保障企业3515家。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期间,山东在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和黄河流域,布局建设了四大省级区域性粮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这是山东保障粮食安全特别是提升应急保供能力的新探索、新实践,今年年底前将全部建成投用,建成后每处可以储存超过1.5万吨的小包装成品粮油,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投放到终端市场。
聚力打造全国样板区
要想富,产业必先行,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
山东作为全国粮食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领跑全国。近年来,山东聚力打造全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做强优势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推动粮食产业持续稳健向好。面向未来,全省将聚焦全产业链升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山东力量——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启动“十五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省级制定山东省“十五五”粮食产业发展规划。市县层面配套出台相关细则,形成“省里定方向、市里抓特色、县里创亮点”的规划引领架构。力争到2030年实现打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10家两百亿级龙头企业的发展目标。
激活转型升级新动能。谋划一批粮食产业循环经济园区项目,组织实施粮食加工设备更新,加快全省粮食加工先进性、适用性设备推广应用。组织实施粮食储备保障能力提升项目,重点支持新建扩建粮库、绿色仓储升级、智慧粮库建设三个方向,提升储备监管效能。
塑强“齐鲁粮油”新形象。组织开展“齐鲁粮油”品牌价值提升行动,促进品牌多渠道推送、多平台展示。举办“齐鲁粮油”中国行推介会、“六进”系列活动,开展京沪苏浙粤等重点城市产销对接专场推介。
加大科技创新支撑。构建产学研协同体系。发挥小麦、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油、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作用,积极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科技产业领军人才,设立“揭榜挂帅”攻关项目。
深化开放合作。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加强与中亚小麦主产国的合作,继续深化与香港贸发局的对接,拓宽粮源和销售渠道。深化与新疆、东北等地的互补协同,促进省际间产业交流合作……
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底气足。3月26日召开的山东省春季农业生产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明确提出,“切实打好春季农业生产主动仗”“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效”。
早春争色,人勤机鸣。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铺展。
(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范俐鑫 摄影: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