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观丨让每一滴水“生金” 德州以“水银行”破局“水瓶颈”
站内

凤观丨让每一滴水“生金” 德州以“水银行”破局“水瓶颈”

当你习惯性地把资产存进银行,或许想过还有其他储蓄方式吗?

在鲁西北平原腹地,山东德州正上演着另一种形式的“储蓄”——“水银行”。这个特殊的“银行”不存钱,却通过市场化配置让每滴水产生最大效益。

德州作为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十分之一的极度缺水城市,已建立1家市级、5家县级“水银行”:目前,市级“水银行”可支配水资产9678.56万立方米;德城区、陵城区等5个县级“水银行”可支配水资产5409.2万立方米……一场以制度创新破解“水困局”的革命,正在这片土地上激荡出澎湃动能。

多重因素导致“水困局”

制约高质量发展

翻开德州市的水资源账本,一组数据触目惊心——

德州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的61%、全国的10%,低于500立方米的国际严重缺水线;农业灌溉面积接近千万亩,2024年公开数据显示,德州年均农业用水13.9 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70% 以上;工业用水大户林立,水资源总量不足与低效利用并存……三重压力交织,水资源匮乏已成为这座“九达天衢”之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旱时盼雨雨盼早,雨多成灾水跑了。”这句俗语就是德州最真实的写照。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德州,年均降水量不足 600 毫米,近80% 集中在汛期;且地质结构导致德州蓄水能力薄弱,浅层地下水普遍苦咸,深层地下水超采形成区域性漏斗区。尽管毗邻黄河,但国家分配的黄河水指标有限,难以满足全域用水需求。2020年12月,德州市被列入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区,切切实实地陷入了“守着黄河没水喝”困境。

同时,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德州近年落地多个像金启航 20GWh 固态电池生产基地、德州泰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等投资规模大且耗水量高的产业项目,发展需求持续加压。

“水银行”运转密码

资源变资产的制度创新

要破解“有水存不住、需水调不来”的困局,必须创新水资源配置模式。

2024年,随着全国水预算管理试点落地,德州成为全国6个市域试点之一,亦是全省唯一。此后,德州创新构建起“1+5”市县两级“水银行”体系。

在德州的“水账本”中,市级“水银行”中的水资源细分为三类账户:预留水量保重点工程、收储水量促区域调配、预算外水量应抗旱急需。该机制通过“分账管理、分类施策”,有效破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持续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效率,为德州重大项目落地和民生保障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支撑。

此外,“水银行”带来的制度创新更是精彩——德州通过“水权确权+市场化交易”,将水资源从公共品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激活节水内生动力。

宁津县就是鲜活的例子。自“水银行”体系运行以来,德州市宁津县作为全国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推出“水权到户”模式:将农业灌溉水权分解到村、到户,通过智能水表实现精准计量。截至2024年4月,宁津县年均节水量1500万立方米、亩年均节水20立方米,亩次灌溉成本下降20%以上,每年可减少农业水费支出732万元。

更具突破性的是,宁津地域间、灌域间、行业间、用户间和不同期限的水权交易通道陆续被打通。目前,宁津县已对812个村委会结余预留水量进行回购,回购水量524.5万立方米,回购金额52.45万元;对130个种粮大户节约水量进行收储,收储水量152万立方米,收储金额22.8万元……

“确权和用水计划明确了用水底线,也标出了总量和效率红线,让适水种植、量水生产的意识逐渐成为共识。”宁津县水利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从解渴到赋能

水资源改革的乘数效应

“水银行”带来的不仅是用水方式的改变,更催生出发展理念的深层变革。

当水资源从“免费福利”变为“市场要素”,节水型社会建设也获得强劲动力——根据德州市政府2024年12月发布的新闻发布会数据,全市已成功培育包括乐华陶瓷、黄三角环保科技等9家省级节水产业重点企业,涵盖节水装备制造与专业服务领域,数量居全省前列;完成合同节水管理项目10个,规模全省第一,其中宁津县农田全流程托管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此外,德州节水技术创新中心增至 8 家,带动节水产业年产值显著提升,产业链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而“水银行”的运转,正是将这些节水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的关键枢纽。

通过水权收储、交易和跨区域调配,原本分散的节水效益被系统整合,能够形成“节余可交易、短缺有补给”的市场化循环。例如宁津县农户的节水结余通过“水银行”回购后,不仅纳入县域统一调配体系,还可通过跨区域、跨行业交易反哺生态补水,形成“节水-交易-增效”的闭环。

站在新的起点,德州正谋划更宏大的“水文章”——此前发布的《德州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 年,德州初步建立“节水高效、河库相连、蓄泄兼筹、绿色生态、智能安全”的现代水网,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从“量水发展”到“以水兴业”,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下,德州正在书写人水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凤凰网山东 张立娟)

凤观丨让每一滴水“生金” 德州以“水银行”破局“水瓶颈”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