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事关十四亿人民的幸福生活。
2025年的春天,全国两会的“热力”从北京辐射全国,“经济大省挑大梁”“新质生产力”等热词持续刷屏,“农业新质生产力”也成为全国两会期间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聚焦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正以一场改革创新的实践,诠释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以实实在在的业绩为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从黄河口的“雷达灭虫”到寿光的“数字大棚”,从微藻实验室到深海三文鱼,山东把“农业新质生产力”拆解成一个个可触摸的硬核场景。这里没有空谈“颠覆式创新”,只有实打实的“齐鲁粮仓”更加丰富、更加丰实……
农业新“战场”
在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四座白色雷达基站成了田野里的“天空之眼”——千米高空上,几毫米的害虫逃不过它的“法眼”。
害虫刚想“下嘴”,就被雷达锁定、精准灭杀,堪称农业版的“导弹防御系统”。
这可不是科幻片!山东用科技硬生生从虫口“夺”粮。
“现在通过雷达,昆虫在空中一些细致的形态、起飞降落的过程、时间等信息都能直观看到,验证了我们之前的一些假设,让我们对迁飞性害虫的研究和防控愈加有信心”,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昆虫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负责人门兴元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潍坊科技学院特聘教授、无土农业新质生产力研究院院长邹宁更是贡献了一门“绝技”:
多年来致力于微藻应用研发,致力于让海水变良田、让沙漠变粮仓,随着他筛选出耐高盐度微藻新品种,研制成功7代光生物反应器,攻克光合生物反应器放大难的瓶颈,实现海洋、陆地上规模化微藻养殖,这一美好愿景正变成现实!
不止是全国两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农业新质生产力”即成为热词。
当各地都在探寻如何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时,“全国农业看山东”的自觉已让山东逐渐摸索出了经验——农业的“战场”,早就不局限于泥土里。
正如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那样,山东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去年,山东克服秋粮旱涝急转等极端气象条件影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省粮食总产达1142.04亿斤、连续4年超过1100亿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赢“翻身仗”
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种子这个农业“芯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关涉农产品全球竞争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当全球种业巨头还在搞“卡脖子”,山东已默默“攒下”143个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新品种,连三文鱼都能在自然海域规模化产出。
这波操作,相当于在农业“芯片”领域搞了场“国产替代”。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山东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目前已培育17家企业,居全国首位,这为塑强企业育种研发、生产加工、种子推广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寿光蔬菜大棚正不断刷新人民的认知:这里的蔬菜有自己的“智慧护工”!
借助自动温控、智能雾化、臭氧消杀、水肥一体机等智能设备,蔬菜大棚变身成为“绿色车间”,蔬菜园区变身成为“绿色工厂”,产量、人工效率获得极大提升,有菜农调侃:“以前种地靠锄头,现在靠云计算,咱也成了‘码农’!”
农业生产面貌也早已焕然一新——农机是粮食生产的“铁牛”,过去一年,山东持续推进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与大规模更新。
预计山东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1.2亿千瓦、稳居全国首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这场农机装备的“竞赛”,山东不仅赢了数量,更赢了产业链的命门——雷沃3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等产品入选全国农机装备补短板重点突破机具,高端装备制造在农业仍大有可为。
从农业“芯片”到数字农业再到农业机械化,环环相扣,山东的经验表明: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既是田间地头的生产力跃迁,也是一场悄无声息的“产业话语权”争夺战。
发展“有奔头”
今年全国两会上,曹县磐石街道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代表分享了家乡的两件喜事:一是已经在鲁西南打造了100家农产品品牌体验店;二是回村工作的年轻人更多了。
五里墩村是一个盐碱地上的村庄,这些年,王银香带着大伙从种粮种菜、养殖奶牛,到加工、销售乳制品,再到搞生态旅游、研学体验,因地制宜逐步发展起农牧全产业链。在这条链上,就有本村及周边1万多人就业增收。
济南南部山区将种植“玩出”了新花样——举办草莓音乐节,游客一边采摘,一边欣赏音乐,硬是把“农家乐”升级成“嘉年华”,让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
在兰陵县,一座“田园新城”悄然改变了“三农”发展逻辑——当地的“明星村”代村联合周边十多个村一起规划建设,打造了集经济、教育、康养、旅游、人才等为一体的共同富裕示范区,惠及2.6万余农民。
山东这一系列成果虽呈现方式不同但逻辑类似:把“一产”做成了集生产+加工+文旅+科技等于一体的“多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同时,人民“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这也正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目的所在——说一千道一万,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将培育更多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如今,枣庄石榴、蒙阴蜜桃、沾化冬枣……一批又一批特色产业壮大让山东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了抓手,同时不断延长的产业链,也让人民增收有了更多途径。
山东还加快建设平台载体、拓展典型应用场景,“齐鲁农超”提量增效,“齐鲁农云”提升完善……这场“新质生产力”的农业革命,山东有信心走在前,这是一个大省挑大梁的自觉。
也正是因为,山东早已在田间地头写下的答案,用科技重新定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让外界看到:古老的产业,也能爆发澎湃的新动能!
(凤凰网山东 新闻多一度)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