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丰和济宁市汉文化博物馆的情缘
站内

高成丰和济宁市汉文化博物馆的情缘

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宛如一部波澜壮阔、漫长而精彩的史诗,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沉淀,见证了无数部落与文化的交融、演变,为中华文化的孕育和发展筑牢根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字,作为汉文化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关键载体,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仍被广泛使用、最为古老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字。而汉碑,则是我们探寻汉文化起源与发展脉络的最好实证。素有“中国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画甲天下”的美誉。

在距离济宁市北郊十公里的二十里铺街道,有一座独具特色的汉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着百余块汉画像石,博物馆的主人叫高成丰。

高成丰从小就对汉画像石具有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对汉画像石的保护和收藏下定了决心。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让他去买熟食,他发现煮肉老板脚下踩的石头上刻满了漂亮的图案,回家后他始终对那块石头念念不忘。通过多方查找资料和潜心研究,他终于知道那块被人踩在脚下的垫脚石很可能是距今两千多年的汉画像石!他心头一震,又隐隐作痛: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啊!如果不加以保护会成为终生遗憾,也将给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留下难以弥补的创伤。

从那时起,高成丰便痴迷于汉画像石的收藏与保护。为了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汉画像石,他费尽心思,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院落到屋内……收集的越来越多,家里到处都是他收集回来的石刻。晴天还好,一到阴天下雨,是高成丰最难受的时候,将能遮雨的东西都盖在他心爱的石头上,因为有一部分裸露在室外。每到这个时候,他恨不能脱下身上的衣服为它们遮风挡雨。慢慢的,他产生了建一个大厅,给这些汉画像石一个安稳的家的想法。可要建一个博物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谈何容易,首先要解决土地和资金问题,那些年,他真的像疯魔了一样,到处求人、到处化缘,逢人就说汉画像石对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搞得有很多领导见了他就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6月,在位于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一座建筑面积3600平米的大厅拔地而起,经过长时间的装修与布展,2017年5月,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成立了济宁市汉文化博物馆,开馆的那一天,高成丰流泪了,他感谢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使他这些宝贝终于有了落脚处而激动不已。有空他就会和每一块石头对视,仿佛在聆听它们历尽千年沧桑变幻的倾诉,馆中的每一块汉画像石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建馆容易,维护难。何况都是免费参观,有时还要招待远道慕名而来的汉文化爱好者、专家学者等,不仅这些,光人员开支也是他头疼的事,没办法,他就喊来家人免费帮忙。尽管守护博物馆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高成丰保护汉画像石、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却从未动摇。他始终坚持,博物馆每天都免费开放,只要他在家,就免费为大家讲解汉画像石的前世今生,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汉文化博物馆自建馆到如今逐步在发展壮大,从最初参观的寥寥数人,到现在每年都要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汉文化爱好者及产学研团队等几万人。经过数年的钻研,他本人也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研究汉画像石的专家,每年都要接受省内外的讲学邀请。济宁市汉文化博物馆真正成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教育基地。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最初的一砖一石收集整理、研究,高成丰始终坚守着保护与传播汉文化的初心。他心底始终藏着一个“借古开今”的梦想,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汉画中那些传统与现代的共同点,并从中提炼出富有想象力的审美新元素,去塑造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文创产品。

他多方请教专家、学者,力求把汉文化的博大精深融入到现代文化发展和创新生活中来,目前策划的“师汉堂”装裱系列、“诗酒英豪”文创系列、“甏得”农产品一斤系列的品牌规划也已展开,其中“汉风高扬”题跋展览成功的在安徽、江西、河北、山东展出,从而在非国有博物馆运营方面迈出了有益的探索步伐。济宁市汉文化博物馆现在是济宁市文物局第一批授牌的“文创基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成丰对汉画像石三十多年的痴迷与守护,加之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为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也受到了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他先后荣获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山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片制作技艺”传承人,首届“济宁文化名家”、济宁市“五四”青年奖章和济宁市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先后两次当选为任城区政协委员、常委。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随着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成丰和他的汉画像石如沐春风,向阳而生,随风渐长。为了赴一场心仪已久的汉画之约,持之以恒做好自己喜爱的汉文化事业,他立志让汉文化的光辉穿越时空的界限,照亮更多人的心灵,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他希望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延续,在传播中升华,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

【任晓梅】

责编:张若颖 终审:徐宜东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