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列为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再次向世界释放了中国“开门迎客”的坚定信号。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在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上下功夫、求实效,发挥“一带一路”交汇区域、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优势,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彰显经济大省“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
如今的齐鲁大地上,一场以开放破题的“新棋局”已悄然落子,强势助力山东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打出“先手棋”
作为沿海经济大省,过去一年,山东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出台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意见,上合示范区推出“陆海直运”监管模式等制度创新案例,自贸试验区累计15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
一项项成果背后是山东努力将“制度型开放”转化为发展的红利,进而形成吸引外资的“强磁场”。
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港澳山东周、首届新加坡山东周成果丰硕,累计签约外资项目217个、总投资258亿美元。
“制度型开放”这手“先手棋”影响也超出了经济,例如过去的2024年,山东精心打造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上合组织国家绿色发展论坛、上合组织妇女论坛、中拉农业部长论坛、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对增进互信以及山东维护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环境和形象影响深远。
2025年,山东聚力建好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将推进上合示范区综合改革、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关键“落子”落地,这将进一步推动山东以开放赢得发展新机遇的步伐。
开放“新打法”
过去一年,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我国关键一步即加大了免签国范围——目前,我国对38国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免签停留期限从15日延长至30日。
这种主动“打开”的策略,不仅让我国入境游订单暴增,更让外资企业感慨:“这里的大门,永远比想象得开得大!”
紧跟国家步伐,山东持续拓展国际通道,去年新增济南、烟台、威海3个国际空港口岸,实施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增至5个,新增数量居全国第一,总数居全国第二,并推动济南等口岸“7×24小时”外国人过境免签全天候便捷通关。
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山东各口岸入出境外国人超过148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60%。其中,通过过境免签、口岸签证等便利政策入境外国人数量同比增长超90%。
在迎接外国来鲁带来的一波“人流量”的同时,山东推出“新三样”发展、中间品贸易、供应链头部企业等系列支持政策,组织9800余家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
这也让山东稳外贸稳出口有了坚实的支撑,受此助力,2024年山东外经外贸持续提升,进出口达3.38万亿元、出口首次突破2万亿元。
今年,山东聚力实施外贸突破行动,将推进“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积极开拓南美、中亚、东欧、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展洽活动370场以上、国际精准采购活动50场以上。
相信,外国来鲁人流量会更高,齐鲁儿女走出去的身影也会越来越多。
开辟“新战场”
一秒钟清关,三分钟出库,一天内抵达韩国口岸,五天内送到韩国消费者……这是威海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数智化改造带来的“极速”;
临沂商城紧抓省委省政府“支持临沂商城国际化数字化转型改革”重大机遇,突破商城国际化,用数字化赋能传统商贸物流,让商户“出海”、商城“出圈”。
时下,“数字钥匙”正打开山东贸易新天地——2024年,山东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突破2000亿元,主要跨境电商平台新开店铺数量突破万家,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增长近20%。
山东还依托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推出“产业链招商”,让外资企业不仅能“走进来”,还能“嵌进去”。
正如一位外商所言:“在山东,我们不是局外人,而是生态链的‘关键齿轮’。”
去年,山东实际使用外资118.1亿美元,规模居全国第五位,韩国现代、美国惠普、日本小松等跨国公司扎根山东,带动形成了汽车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机械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开放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从济南自开埠的主动奋进,到今天山东自贸区的创新实践、上合示范区等高能级平台,开放始终是这片土地的基因。
山东也正用“高水平开放”的生动实践讲述着:引开放之势,筑开放高地,经济大省勇挑大梁,以自身主动为高质量创造更多可能。
(凤凰网山东 新闻多一度)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