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交汇处的早春,涌动着创新发展的蓬勃活力。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
26日,这股承载着民营经济新活力与新希望的春风吹到了烟台,山东在此召开了一次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会议。
当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上,民营企业家与山东省委省政府带着刀刃向内的“改革清单”与企业家“掏心窝”的“发展账本”闭门恳谈。
一场双向奔赴在这个春天轰然而至,齐鲁大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启新篇。
政策包里的“山东温度”
“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奋力攻坚克难,不断开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山东省委书记林武的话语掷地有声,山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与坚定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山东为何对民营经济如此看重?一组数据便能给出答案——
2015年以来,山东民营经济在GDP的占比始终稳超50%;目前,民营经济占山东全部市场主体的98% 以上,贡献了全省约70% 的税收、80% 以上的就业……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生力军,民营经济实实在在地撑起了山东的“半壁江山”。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李登海作为民营企业代表感慨道:“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支持以及对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给民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注入了‘强心剂’。”
这些感慨或许对应着看得见的山东政策礼包:2023年山东“38条”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招实策发布;2024年山东又印发“强化人社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精准施策;自2025年1月1日起山东开始实施《2025年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以提振市场信心……这种环环相扣的政策迭代,构建起从要素保障到生态培育的完整闭环。
一条条政策不像雨露均沾的普惠文件,倒像是为企业量身定制的“保暖衣”——民营企业哪里遇上“倒春寒”,政府就及时补上哪块短板。
数据无言,却最雄辩。2024年,山东新增6家上市公司,均为民营企业;20多家民企进入AIC股权投资试点库;16家民营企业获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支持……资本市场的表现印证了:在山东,政府不只是发文件,而是真金白银帮着民营企业渡难关。
创新突围的“山东解法”
政策暖流持续浸润齐鲁大地,山东民营企业掌舵者们也在这场事关未来的“头脑风暴”中,亮出了各自的创新蓝图——
(新品展示,图源:天岳官微)
山东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在全球首发了12英寸碳化硅衬底产品,这一创新产品不仅刷新了行业标准,更引领碳化硅衬底迈入超大尺寸新时代。在谈及后续产品研发时,董事长宗艳民那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品质,打造我省碳化硅国际品牌。”彰显出其攀登科技高峰的雄心。
淄博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有限公司的战略布局更具深意。面对智能机器人产业风口,该公司组建“院士+工程师”攻坚团队,构建“云—边—端”智能系统。“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12%以上”这是以其董事长安利书为代表的山东民企人的坚守,也是山东制造向价值链上游突围的缩影。
传统产业的转型智慧同样精彩。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红霞指出:“当前,算力成为支撑产业升级的关键基础。建议山东将算力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产业融合作为重点。” 当百万纱锭的山东老牌纺织企业插上“数字翅膀”,山东制造业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个个创新产品、一条条创新路径,勾勒出山东民企“老树新枝”与“新芽成林”并进的产业景观。当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深度交织,齐鲁大地上正催生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态。
政企对话的“新打开方式”
这场“闭门会”耐人寻味的,还有政商关系的微妙变化。
当企业家掏出“发展账本”,政府亮出“改革清单”,双方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更像是共同解题的合伙人。
林武书记的那句“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依法依规、热情周到、有呼必应的原则,切实解决民营企业有关诉求。”不是场面话而是山东机制创新的体现——2月24日全省集体开工的1006个重大项目中,民营企业项目数量、投资金额实现“双过半”,就是最实在的答卷。
站在春季开工的工地上,能听见山东民企破土而出的声音。这场始于春天的改革,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却有着润物无声的力量。
当政策温度遇见企业闯劲,当科技硬核碰撞产业智慧,黄渤海交汇的浪潮里正孕育着山东民企人那股“把冷板凳坐热”的韧劲,和政企携手破解“发展方程式”的智慧。
(凤凰网山东 张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