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观 | 山东:万人下乡稳粮保供,绘就“齐鲁粮仓”新图景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站内

凤观 | 山东:万人下乡稳粮保供,绘就“齐鲁粮仓”新图景

仓廪实,天下安。

在鲁西南早春的一处麦田里,省级高素质农民教育学员、农民农艺师刘凡周和农技人员一起查看土壤墒情、小麦苗情、病虫草情,开展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

这个画面,正是山东近日启动的“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的生动缩影。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刻,齐鲁大地1.8万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产业体系专家组成的服务矩阵,破解农技下沉“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田间地头书写着新时代的“农耕图鉴”。

“藏粮于技”端牢“中国饭碗”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稳产增产的核心在于科技支撑。山东省此次行动聚焦良种推广、精细播种、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正是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此次农技服务大行动的一大亮点在于整合多方力量:省、市、县、乡四级农技体系联动,从省级专家到乡镇农技人员,这场万人规模的集体行动,形成“专家把脉、技术落地、农民受益”的闭环效应。

“万人下乡”并非简单的“送技术”,更是通过“授人以渔”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活动通过跨领域专家团队联合指导、科技大集等形式,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让农民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种田技能——小麦、蔬菜、茶叶等省、市、县农技人员联合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成专家团队赴有关乡镇开展田间技术指导;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开展科技大集活动,围绕粮食、油料、蔬菜、果茶、植保、土肥、农机、种子等8个专业领域,为基层群众现场提供技术咨询。

(图源:大众新闻)

(图源:大众新闻)

活动启动仪式上还进行了农业废弃物肥料化高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授牌,向莒南县省派第一书记村捐赠爱心图书和农业生产资料,正是这种“技术+资源”的双重赋能,有助于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可以说,此次“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为破解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就在启动仪式后的第四天,2月18日,山东召开全省小麦春季田管暨单产提升“六大引领区”建设工作推进会议,选择“德聊吨半粮”“汶阳田”“鲁西南”“黄三角”“临郯苍”“胶莱河”六大片区作为核心引领区,加快推进粮油作物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这一覆盖全省的粮食产能提升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挑起“金扁担”守好“齐鲁粮仓”

去年秋种期间,山东通过推广良种包衣、精细整地、“四适两压”规范播种等关键技术,小麦播种出苗质量普遍较好。

这也说明,保障粮食安全不能仅靠“看天吃饭”,更需依靠科技手段破解土壤、气候、病虫害等制约因素,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图源:大众新闻)

(图源:大众新闻)

事实上,山东不仅通过农技服务大行动,将技术渗透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夯实“大国粮仓”根基,更持续不断地探索粮食主产区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在山东,数字化浪潮正重塑着农业领域,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至新高度——在多个试点地区,“智慧农场AI大模型”摇身一变成为即时响应的“线上农技员”,通过“灌溉”“养分”“病虫害”“作物生长”四个AI模型输出相应的田间管理方案,推动农业生产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

持续提升的节粮减损能力,则成为山东耕好的“无形粮仓”——近年来,山东大力优化农机装备、提升机收水平,机收损耗率一降再降。2024年,山东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为0.81%,较上年降低0.18个百分点,这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是千万农户实实在在的增收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山东这场“春耕行动”,既是稳粮保供的务实之举,更是农业现代化的深刻探索。

当万千农技人员的身影与麦苗共舞,当科学种田的理念在希望田野扎根,“齐鲁粮仓”的丰饶图景将成为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的生动注脚,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凤凰网山东 能子菲)

凤观 | 山东:万人下乡稳粮保供,绘就“齐鲁粮仓”新图景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2